钱学森的工作时间永远不超过8个小时,而且从来不加夜班,只要一下班,钱学森就会交代秘书:电话放在你那,没天大的急事,别让我接电话。 2024 年航天博物馆,钱学森标注 “调高三度” 的传感器手稿前,挤满年轻科研人员。 手稿旁的便签写着 1972 年的记录:“精度问题源于磁场干扰,早年赴美时曾攻克”,字迹清晰。 这份解决关键难题的手稿,背后藏着他对科研效率的极致追求。 1955 年,钱学森冲破美国阻挠回到祖国,刚落地就直面中国航天 “一穷二白” 的困境。 他深知,从导弹到卫星的研发是长期工程,绝非短期突击能完成,若靠疲劳战,只会透支团队与自己。 早年在美国攻坚时,他曾因连续熬夜演算,导致体力不支晕倒在实验室,这段经历让他深知健康的重要。 更关键的是,他看透科研本质 —— 需持续清醒的头脑推导,而非靠熬时间拼体力,于是给自己立了铁规矩:绝不打疲劳战,每天只在白天工作八小时。 1956 年,钱学森牵头筹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是中国首个导弹研究机构。 他带着团队翻译整理国外导弹资料,在八小时内高效推进,迅速完成《导弹概论》初稿编写。 有人建议赶进度加班,他却坚持:“理清思路才能少走弯路,盲目消耗不可取。” 当年 10 月,五院正式成立,他任院长,为中国航天搭建起最初的科研框架。 1960 年,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 “东风一号” 研制进入关键阶段。 钱学森每天早 7 点到岗,先细致分析前一日的试车数据,再制定当日攻关计划。 面对发动机推力不足的难题,他快速提出三种改进方案,精准定位燃料配比问题。 11 月 5 日,导弹成功发射,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导弹,他按常规划归工作,准时回家。 时间拉回 1938 年,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火箭推进技术。 那时他曾为突破超声速流动理论连续熬夜,手稿堆到桌面高度,最终累倒在演算纸前。 这次经历让他后来更坚定:科研是马拉松,需匀速发力,而非短途冲刺。 他最终提出 “卡门 - 钱学森公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基础理论,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1958 年,钱学森主导创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技术教学体系。 他恪守八小时工作节奏,潜心编写《工程控制论》,这本书后来成为航天专业核心教材。 授课时,他会把复杂的控制理论转化为通俗案例,让学生快速理解核心逻辑。 这套教学体系培养出任新民、屠守锷等航天领军人才,支撑起后续型号研制。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钱学森立即投入 “两弹结合” 研究。 他迅速制定导弹与原子弹结合的技术方案,明确关键接口参数细节。 针对核辐射对导弹元件的影响,他提出屏蔽防护设计,确保弹体安全稳定。 1966 年 10 月,“两弹结合” 试验成功,中国拥有了实战化的核威慑力量。 1970 年,钱学森担任 “东方红一号” 卫星研制技术总负责人。 在卫星重量超标的问题上,他提出轻量化改进方案,精准削减冗余部件。 4 月 24 日,卫星成功入轨,中国成为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 年,钱学森指导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研制,面临回收技术难题。 他深入分析国外返回技术资料,提出降落伞减速方案,破解瓶颈。 针对卫星再入大气层的高温问题,他建议采用烧蚀式防热材料,解决安全隐患。 11 月 26 日,卫星成功返回,中国掌握了航天器回收技术,跻身航天强国行列。 晚年的钱学森仍保持规律的八小时工作节奏,专注航天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 他撰写《论系统工程》,将系统思想应用于航天科研管理,优化科研流程。 常对年轻科研人员说:“清醒的头脑比长时间消耗更重要,要学会高效发力。” 1991 年,他获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称号,却仍每天准时到办公室投入工作。 如今,钱学森当年筹建的五院已发展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核心力量。 他提出的航天体系建设思路,仍指导着新一代运载火箭、空间站的研制。 航天博物馆里,他的手稿、教材、工作笔记常年展出,成为科研人员的学习范本。 年轻科研人员传承他的高效工作理念,在探月、探火工程中不断突破创新。 每年钱学森诞辰,航天领域都会举办学术研讨会,延续他的科研精神与方法。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推动中国航天从无到有,更在于留下了科学高效的科研范式。 信源:父亲如一颗恒星,有一种永存的“引力”,专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科普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