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9月26日,8名志愿者穿着蓝色连体衣走进亚利桑那沙漠里的玻璃穹顶。 对着镜头说出"最后一次呼吸地球空气"时,他们大概想不到两年后会靠嚼咖啡豆提神,用花生壳填肚子。 这个号称"微型地球"的实验,最后成了人类最昂贵的生态教学课。 这座1.3万平方米的钢铁玻璃建筑里,藏着热带雨林、海洋、沙漠等5个生物群落。 设计团队放进去4000个物种,以为能复制地球生态圈。 本来想靠人工降雨和人造太阳维持平衡,但后来发现混凝土墙壁成了隐形杀手,它像海绵一样吸走二氧化碳,碳循环率先崩溃。 启动两周就出了意外,植物学家Jane被设备划伤手掌,被迫打破封闭出去就医。 这道裂缝像个预兆,接下来氧气浓度一路掉到14.2%,相当于4500米高原的环境。 志愿者开始失眠,说话说到一半就得喘气,体重平均掉了20多斤。 最麻烦的是传粉动物全没了,蜜蜂、蜂鸟相继灭绝,农作物根本结不出果实。 饿着肚子的日子不好过。 热带雨林闹虫害,种出来的粮食不够吃,有人发现花生壳煮水还能填肚子。 咖啡断供后,大家只能生嚼咖啡豆。 更糟的是蟑螂成了霸主,没有天敌制约,繁殖得满屋子都是。 后来团队干脆分成两派,开会时隔着桌子互相瞪,连珍·古道尔来参观都说"像看猴子争地盘"。 1993年9月实验提前结束时,这个"人造天堂"已经成了生态废墟。 科学家复盘才发现,问题出在太想一步到位。 生物圈2号就像个复杂的瑞士手表,少个齿轮都转不动,更别说缺了整套分解者系统。 现在这里归亚利桑那大学管,成了研究气候变化的活实验室。 2019年科学家在里面模拟了65天干旱,用碳13标记追踪微生物的碳循环,数据直接发在了《自然》子刊上。 去年中国团队还参与了高二氧化碳浓度实验,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变化。 如此看来,这个失败案例反而成了无价之宝。 现在每次路过那片沙漠里的玻璃房子,都像看到个巨大的感叹号,提醒着谁才是地球真正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