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24日发文写道:“有论者认为中国此次的反应过度,但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而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人工智能、军事和空间探索的科技发展等等成就。 都可与美国平起平坐。高市逞一时之勇,说了美国也不敢说的话,也许正中中国的下怀,恰好提供中国一个发威的机会。 中国舞剑,志在其他想干预内政,经常对它指手划脚的外国势力。日本此次被当作负面例子,狠狠教训一下。” 放在过去,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也就是外交部发个声明,媒体批评一下,然后就过去了。但这一次不同,中国的反制手段迅速精准,经济、外交、舆论多线并进。 一下子就让人看清楚了底线在哪,也让日本尝到了不谨慎发言的代价。不是中国爱计较,而是有些话说出来就不是“表达看法”那么简单。 尤其是涉及台湾的敏感问题,说白了,谁想挑战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谁就得准备付出代价。高市这番话踩的是多条红线,不仅是两岸关系的红线,更是战后国际秩序的基本共识。 中国今天的角色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摆布的“东亚病夫”。无论是经济体量、科技实力,还是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都是实打实的全球第二梯队,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具备领跑能力。 所以,对外部挑衅的反应方式自然也要匹配这个身份。你说一句“台湾有事等于日本有事”,乍一听像是在表达安全焦虑,实则是在为军事介入台海铺路。 这种话如果没人反制,那以后谁都敢说,谁都敢做。这一次的中方动作,其实也是在为全球树立一个清晰的信号。台湾问题不是哪个国家拿来谈判的筹码。 更不是别人用来打“中国牌”的工具。不管是日本、美国,还是其他想在台海问题上插一脚的势力,都要明白一点:底线不是拿来试探的。 高市这番话让中国找到一个“发力点”,顺势就展开行动,这不是情绪化的“出气”,而是清晰的战略回应,稳准狠。 而且别忘了,日本这个时候跳出来说这种话,背后的背景也挺微妙。这几年,日本在安全政策上的种种动作已经引发了不少关注,从修宪到加强军事部署。 再到与美韩的安全合作,都是在一步步突破战后设定的“和平宪法”框架。高市的表态,其实也可以看作是这种趋势的延伸。 但问题在于,台湾问题不是日本能插手的地方。就算背后有美国撑腰,也得掂量清楚,中国不是几十年前那个只能靠外交部“严正抗议”的国家,现在中国有足够的能力让对方“说一句,赔十分”。 这次中国的出手方式也体现了更成熟的战略思维。比如在经济上精准打击对方敏感领域,不是全面对抗,而是有选择、有节奏地施压,这种方式既能快速见效。 又不至于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同时,外交层面也没有完全关死大门,而是通过一系列会议和表态,给对方传递出“该收手就收手”的信号。 这种灵活又坚定的处理方式,才是大国应该有的样子。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这次“借题发挥”也顺便敲打了其他国家。 最近欧洲一些国家也在台海问题上发出不太友好的声音,有些还参与了美国主导的所谓“印太战略”。这次让日本吃瘪,其实就是给其他国家打个样。 想要踩红线,请先看看日本的下场。这种“以一儆百”的策略,既不需要一一回应,也能有效防止类似言论蔓延。 而在更大的国际格局下,中方的这次反应也有助于稳定区域秩序。台海局势本来就因为美日等国的动作越来越紧张,如果中方一味忍让,不仅会被解读为软弱。 还会进一步刺激其他国家“试探底线”。这次的果断反制,反而有助于让局势回归理性。你可以有意见,但不能越界。政治不是儿戏,说出口的话要承担后果。 回过头来看,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确实是积贫积弱,被迫割地赔款。但今天的中国,早就不是那个挨打的角色了。现在的中国不仅能挺起腰杆说“不”。 还能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底线不可碰,碰了就会痛。而这种底气,来自几十年来的发展积累,也来自对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 所以说,这次中国的“强硬”,不是冲动,也不是演戏,而是一种对现实格局的清醒判断。你要挑战,我就回应;你要试探,我就反击。 这不是“反应过度”,这是对挑衅最清晰、最有效的回应方式。看似是给日本的回应,其实也是对所有外部势力的一次“通报”:中国的主权问题,没有商量的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