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美援,远征军基层军官都配备了精确地图和指南针,士兵在下雨时配备的胶布雨衣可以多个组装起来变成帐篷,又或者用雨衣包住背包投入水中,可用于当做浮具渡河,这在东南亚丛林中十分好用。 说起中国远征军那会儿的装备变化,得从1942年缅甸第一次作战失利后说起。那时候部队退到印度边上,条件差得没法说,士兵们光着脚走野人山,衣服破得不成样,武器也大多是国内老家伙事儿。美方一看,这不行,得整顿整顿。结果就把新38师和新22师这些残部拉到印度兰姆伽训练营,成立中国驻印军。兰姆伽这地方,本来是英国人关意大利俘虏的营地,地广人稀,交通还凑合,美军直接扔过去一堆援助物资,从头到脚全换新。这援助不是小打小闹,美国租借法案砸钱,英国管后勤,部队一下子就从穷光蛋变成有模有样的现代军。 先说单兵装备吧,以前士兵穿单衣草鞋,雨天淋成落汤鸡,丛林里脚上全是水泡。现在美援来了,每人一套棉质内裤、背心、衬衫、军裤、袜子、胶鞋、绑腿,外加铝碗背包。胶鞋是高帮的,鞋底2.5厘米厚,防滑耐磨,踩在泥地里稳当多了。士兵们照旧爱打绑腿,看照片上像没穿靴子,其实里面是全套。雨披那玩意儿最实用,黄绿色橡胶布,单个披身上挡雨,几个扣一起变帐篷,夜里睡得干爽。渡河时候,裹紧背包扔水里当浮具,枪举头顶,人趴着划,几分钟过湍急的胡康河。丛林里雨大路滑,这东西救了不少命。军官那边更讲究,人手一份1:5万比例航空地图,塑料封面防水,折叠塞兜里,配个袖珍指南针。以前靠老乡指路或看太阳,现在雾里也能定坐标,避开日军埋伏点。 武器弹药那才叫敞开了用。美军顾问在兰姆伽训练时,直说“枪坏了换新的,人命第一”。以前训练卧倒,人先落地枪后着地,现在直接教人落地为主,枪砸坏生产线几分钟出一支。部队火力配置翻天覆地,一个步兵连9挺M1919轻机枪,18支汤普森冲锋枪,6门60毫米迫击炮,1具火焰喷射器,外加巴祖卡火箭筒。搜索连更猛,300人配12门迫击炮、3门火箭筒、25挺轻重机枪,火力顶1-2个营。汤普森在丛林近战神器,十米内扫射,日军藏树后都钻不出来。迫击炮轻便,炮手扛着走,60毫米口径打得准,覆盖小范围敌群。巴祖卡对付日军九二式重机枪,一发火箭弹过去,敌火力点直接哑火。火焰喷射器喷橙黄火舌,烧毁日军掩体,黑烟直冒。 拿新平洋战斗来说事儿,1944年10月,新38师114团搜索连在密林小道上撞上日军第18师团一个步兵中队加机枪中队,240人。国军300人火力全开,迫击炮排成一排,炮弹雨点般落敌头顶,炸得日军阵脚大乱。巴祖卡手从树后瞄准,三发火箭筒掀翻两挺敌重机枪,爆炸火光四溅。汤普森冲锋枪密集扫射,敌兵还没卧倒就倒一片。整个打下来不到40分钟,日军全灭,国军只轻伤十几人。这仗打得痛快,火力优势让日军吃亏,以前国军打遭遇战总被动,现在反过来。后期扩编,步兵连火力有点稀释,但基础还在,新1军和新6军主力保持高标准。 训练这块,美军顾问抓得严。兰姆伽营地分步兵、炮兵、工兵、通讯等专业,美国教官按西点教程来,6周一期,每期几百人。步兵练丛林战术,强调火力压制和迂回;炮兵学美式山炮和榴弹炮,105毫米M2A1榴弹炮12门一营,75毫米M1A1山炮12门一营。重机枪连8挺M1917,战防炮连4门M3A1 37毫米。火箭筒排4具巴祖卡,排里迫击炮班2门60毫米。班组2支汤普森、1挺布伦轻机枪或M1918自动步枪、8支春田步枪。教官反复说,别惜枪,生产线快。士兵从没摸过这些家伙事儿,练得手生,但适应后战斗力上台阶。美军还管伙食,一天三餐管饱,牛肉罐头、饼干、麦片、蔬菜汤,营养均衡,士兵体力足,非战斗减员少多了。 这套装备不光是铁家伙,还带后勤链条。卡车300多辆一师,骡马几千匹,补给跟得上。丛林里路烂,美式M3半履带车拉物资,士兵下车扛勃朗宁机枪、春田步枪、大砍刀开路。钢盔M1或托尼盔,防毒面具、野战水壶全配。以前国军靠人力,美援让部队机动性强,火力投射稳。日军第18师团号称丛林王牌,装备九二式重机枪、三八步枪,火力弱,补给线拉长,国军仗着美式东西,一仗接一仗压过去。缅北反攻,从胡康河谷到孟拱河谷,再到密支那,收复50多小镇,歼日军近5万。滇西那边Y部队部分美械,渡怒江打松山腾冲,也沾光不少。 说到底,美援这事儿有条件,美国想通过援助管指挥权,蒋介石日记里还吐槽过。但对部队来说,实打实的好处。以前国军师火力顶不住日军一个联队,现在一个连就能顶半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