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场贸易战中国打赢了吗?说难听点,两场都输了,尤其是08年那场金融危机,人民币在短期内直接贬值了32%,让中国付出不小的代价,而美国掀桌子后只用拍屁股走人,损失点信誉而已! 第一场输在入世初期的规则被动,核心集中在2001年入世后至2007年间的贸易摩擦,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量瞬间爆发,仅前两个月棉制衬衫出口就同比增长549%,裤子出口增长377%,美国随即启动特保措施,对棉制衬衫、裤子、内衣等10类核心产品重新设置配额,规定2005年对美出口增速不得超过7.5%。 同年5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聚酯短纤发起反倾销调查,调查期覆盖2005年10月1日至2006年3月31日,全国上百家企业涉案,出口金额约6600万美元,仅江苏就有18家重点企业面临制裁,最终被裁定征收最高44.3%的反倾销税,相关企业被迫放弃美国市场,产能闲置率达30%。 家电行业的贸易打压同样密集,2003年5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彩电发起反倾销调查,涉及长虹、TCL、康佳等主流企业,涉案金额高达4.86亿美元。调查中美国滥用“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选用印度作为替代国计算生产成本,最终裁定中国彩电倾销幅度为27.94%至78.45%,强制征收反倾销税。 这直接导致中国彩电对美出口量从2002年的318万台骤降至2004年的98万台,出口额缩水67%,多家企业关闭美国生产线,转产内销市场,2006年,美国又对中国木制卧室家具发起反倾销复审,将倾销税率从原来的0.83%至198.08%统一上调至10.91%,200余家家具企业涉案,广东东莞多家小型家具厂因失去美国订单直接倒闭。 第二场惨在08年金融危机后的连环冲击,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美国失业率飙升至10%,GDP连续四个季度负增长,为转嫁国内危机,美国对华贸易救济调查呈爆发式增长,2009年涉案总额同比暴涨639%,达到历史峰值。 最典型的是油井管反倾销案,2009年11月,美国商务部裁定对中国输美油井管征收最高99.14%的惩罚性关税,涉案金额32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美钢铁出口总额的46%,全国90余家钢铁企业受波及,其中天津钢管、宝钢等龙头企业出口订单直接腰斩,河北、山东等地数十家中小型钢铁厂因无订单支撑陷入停产。 2009年9月,美国又对中国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发起特保调查,以“中国轮胎导致美国5家工厂倒闭、5100名工人失业”为由,批准连续3年分别加征35%、30%和25%的惩罚性关税,这一措施导致中国轮胎对美出口量骤降,2010年出口额同比下滑60%以上,山东、广东等地200余家轮胎企业倒闭,30万相关从业人员面临失业。 即便美国本土轮胎行业仅新增1200个就业岗位,消费者却因此多支出11亿美元,零售业损失3700多个就业岗位,美国仍未取消相关制裁,中国企业只能转而开拓东南亚、非洲等低端市场,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彼时中国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只能被动承压,2007年中国外向型经济依赖度高达60%,美国作为第一大出口市场,吸纳了中国21%的出口产品,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直接导致中国出口增速从2007年的25.7%骤降至2008年的17.2%,2009年更是出现-16%的负增长,这是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出口萎缩。 为稳定出口,中国不得不维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17.4%,从8.27:1升至6.83:1,出口企业利润率普遍下降3-5个百分点,纺织、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率一度跌破2%。 外汇储备方面,2008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达1.95万亿美元,其中70%以上为美元资产,包括1.1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元指数从2008年3月的71.3跌至11月的88.4,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3.9%降至2.7%,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账面缩水约3000亿美元,多年积累的外汇财富面临蒸发风险。 规则话语权的缺失让中国反击无力,2001-2009年间,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都针对中国,美国凭借在WTO的规则主导权,频繁滥用“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 美国利用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诉讼精准打击,2006年美国对中国发起337调查13起,涉及DVD、数码产品、半导体等多个领域,要求中国企业支付高额专利费,否则禁止进入美国市场,同时,美国严格限制高端技术转让,禁止向中国出口光刻机、高端芯片等核心设备,导致中国企业始终被困在全球产业链中低端,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