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都是大高个,力大如牛,是有原因的。 现代人总觉得古人普遍矮小丑陋,可挖出来的汉朝人骨架摆在那儿,平均一米七五的身高比现在不少男性都强。 这事儿到底咋回事?难道老祖宗真比咱们会“长个”? 河南偃师商城遗址挖出来的商代武士遗骸,骨密度比明清时期高出三成。 陕西秦始皇陵的百戏俑更离谱,随便一个都有一米八往上,肌肉线条跟健美冠军似的。 要不是考古队实打实挖出来的,我差点以为是史书瞎吹。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的战国墓葬里,男性骨架平均一米七八,最高的竟有一米九,放现在也是篮球队的好苗子。 商代甲骨文中就有“菽”字,那时候大豆已经是五谷之一。 《氾胜之书》里记载着“豆,种必三亩,一区三升”的种植方法,可见汉朝人早就规模化种大豆了。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食物残渣里,大豆制品占了四成,“豆饭藿羹”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大豆这东西蛋白质含量高达40%,比大米小麦强太多,根瘤菌还能改良土壤,简直是古代农业的“黑科技”。 本来以为是基因优势,后来发现郑和下西洋才是关键转折点。 1405年到1433年间,船队带回了番薯、玉米这些新作物。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惊叹番薯“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可没人想到这东西蛋白质含量才1.1%。 明朝人口从6000万涨到1.97亿,耕地不够用,只能大规模种这些高产低营养的作物。 嘉靖年间军户档案显示,士兵口粮里豆类占比从30%掉到7%。 清代绿营兵籍册更惨,乾隆年间士兵平均身高只有一米六,比汉朝矮了15厘米。 江南地区甚至出现“三餐皆薯”的情况,年人均大豆摄入量不足20斤。 光靠番薯玉米填饱肚子,不长个也正常。 看看日本明治维新就明白了,1870到1900年引进牛奶肉食后,男性身高一下涨了9厘米。 北欧国家也是靠增加鱼类乳制品摄入,身高才追上来的。 2020年WHO报告显示,中国19岁男性平均身高1.75米,刚好回到汉朝水平。 东北人平均身高比华南高3.2厘米,人家豆制品消费量可是华南的2.3倍。 如此看来,饮食结构真能决定身高。 从汉代“豆饭藿羹”到明清“番薯充饥”,再到现代蛋白质摄入增加,这曲线跟身高变化完全吻合。 现在咱们重新重视大豆种植,说到底还是老祖宗的智慧管用。 毕竟,要想身体好,优质蛋白少不了。 毫无疑问,粮食安全不光要吃饱,更要吃好。 把传统饮食智慧和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多种点大豆这类高蛋白作物,说不定以后咱们的平均身高还能再创新高。 毕竟,谁不想让下一代长得更高更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