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最大贡献,就是成功拖住了俄罗斯,让曾经苏联分家其他的兄弟,得到最大的实惠。中亚国家摆脱了俄罗斯的束缚,让中亚五国有机会跟中国发展经济。高加索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也开始了去俄化了。波罗的海三国,不用俄罗斯的电力了,从此也不再与俄罗斯有任何瓜葛了。可见,乌克兰这个二哥,还是非常称职的,牺牲了自我,成就了其他兄弟,更美好发展的明天。 先说中亚五国。 以前,俄罗斯一直是这些国家的“老大哥”,不仅控制着能源出口通道,还主导着它们的贸易和安全。 但现在情况变了。2022年,中国和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一下子冲到了702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了40%,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说明中亚国家正在积极“向东看”,寻找新的经济伙伴。哈萨克斯坦甚至通过绕过俄罗斯的跨里海运输走廊,把石油卖到欧洲,运量三年里涨了8倍。 俄罗斯在中亚贸易中的份额从2013年的35%掉到了2023年的18%,而中国和欧盟的份额却在上升。简单说,中亚国家正在“经济去俄化”,不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文化上的变化同样让人惊讶。哈萨克斯坦花了6.64亿美元,要把官方文字从俄式西里尔字母改成拉丁字母,计划2025年前完成。塔吉克斯坦干脆立法,不准新生儿取俄式名字,乌兹别克斯坦则大规模改城市名,拆掉苏联时期的列宁雕像。吉尔吉斯斯坦虽然还保留俄语官方地位,但年轻人里说俄语的比例大幅下降。 2023年,哈萨克斯坦甚至出现了“语言巡逻队”,在商场、餐厅里检查大家有没有说哈萨克语,有人说俄语还会被当众批评。这些做法虽然有点极端,但背后是这些国家想找回自己民族文化的强烈愿望。 再看高加索地区。 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也在悄悄调整对俄政策。格鲁吉亚不再一味亲西方,而是选择更务实的路线,甚至通过了类似俄罗斯的“外国代理人法”,这让西方很不满,但对格鲁吉亚来说,是在安全和发展之间找平衡。 亚美尼亚则因为俄罗斯在纳卡冲突中的表现感到失望,开始和西方走近。这些变化说明,高加索国家也在“多下注”,不再完全依赖俄罗斯。 波罗的海三国更是走在了最前面。2025年2月,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彻底切断了和俄罗斯的电网连接,改用欧盟的电力系统。 这一步花了9年时间,花了5.6亿欧元,欧盟还帮忙出了钱。立陶宛总统说,这是“绑在脚上的最后一块石头”,终于可以真正独立了。同时,三国还在和俄罗斯、白俄罗斯接壤的边界上修防御工事,以防万一。这些动作不仅是技术上的改变,更是彻底告别过去、拥抱欧洲的象征。 俄罗斯对这一切的反应很复杂。一方面,它还在用能源、军事手段施压;但另一方面,面对中亚国家的离心倾向,它也不得不调整策略,从强硬控制转向更温和的“软实力”手段。俄罗斯专家不得不承认:“中亚已经不是我们的卫星国了。” 乌克兰在这场大变局中扮演了特殊角色。它的顽强抵抗消耗了俄罗斯大量精力,让后者没空顾及其他方向的变化。哈萨克斯坦总统就说:“我们正在寻找新的经济方程式。”而这个方程式的关键变量,正是乌克兰创造的机遇期。 从更大的角度看,这场变化是多极化世界的必然结果。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深耕中亚,美国通过“C5+1”机制拉拢这些国家,大国竞争让这些小国有了更多选择。 比如,2023年中哈贸易额达到438亿美元,占哈萨克斯坦外贸的28%,远超俄罗斯的18%。美国和中亚的贸易也在快速增长。这些国家不再是谁的“后院”,而是可以自己决定命运的主角。 中亚、高加索和波罗的海国家正在用不同的方式摆脱历史包袱,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个过程不容易,但充满了希望。 当中亚的天然气通过新管道直接输往中国,当中吉乌铁路稳步推进,当波罗的海电网和欧洲同步运行,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地图上的线条,更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 乌克兰的牺牲为这一切创造了条件,但真正推动变革的,是这些国家自己的选择。在这场地缘政治的大棋局里,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中亚、高加索和波罗的海国家正在书写自己的新篇章,而这一章的序言,恰恰由乌克兰的顽强抵抗所开启。未来,这些国家能否在多元平衡中走得更稳,将决定欧亚大陆的和平与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