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对薛领事的话大惊失色?因为日本对华情报收集能力是超一流的,远远超过美国和韩国,几乎能够对我们的政经军事情报作第一时间的反馈。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是,日本的情报分析能力是个“二流货色“。比如当年歼十出现后,日本对于歼十的认定是米格二十三的升级版。而后看到美韩方面对于歼十的定位是媲美F16战斗机之后,日本上下大惊失色。 说起日本对华情报收集,那可不是吹牛,从上世纪就开始下血本了。想想看,他们早年办的同文书院,表面教语言,骨子里就是间谍培训营。那些日本青年,换上中国长袍,学本地口音,钻进街头巷尾,记下水井位置、雨天泥路情况,连村里鸡鸣狗吠都了如指掌。这套路传承下来,现在更牛了。他们的商社在中国到处开厂,业务员跟中方技术员喝茶聊天,顺手就把生产线细节、设备参数套出来,看起来像闲扯,实则情报满天飞。 别小看这些小动作,日本情报机构用高端设备盯着港口,船舶一进一出,货单数据实时上传;工厂烟囱冒烟,他们就估产量变化。甚至公开的政策文件、学术论文,他们都派人逐字抠,推算出新装备研发进度。比起美国靠卫星高空扫荡,韩国派人潜伏,这种地面细活,日本做得更接地气。他们的优势在于人脉广,渗透深,几乎能对政经军事情报做到即时反馈。举例来说,中国某军演刚拉开帷幕,日本那边报告就堆上桌了,细节精确到部队番号和装备型号。这份敏捷,让人不得不佩服,也得警惕。 当然,这收集能力强,也得益于日本经济影响力大。他们的企业在中国投资多,员工网络像蛛丝,日常交流中就把情报网织密。外务省、情报本部、商社联手,渠道多得像超市货架,随手一抓就是一堆。相比美国有时情报滞后,韩国资源有限,日本这块确实超一流。问题是,情报堆成山,不分析等于白搭。这就引出他们另一个毛病了。 收集情报是他们的强项,可一到分析,就露馅了。总带着老眼光看中国,总觉得咱们的东西要么抄袭,要么水分大,硬把好情报解读成次货。这不是偶然,而是根深蒂固的偏见。拿歼-10来说,2004年首飞亮相,日本防卫省专家盯着照片钻研,拍板定性为米格-23的升级版。理由呢?外形有点像,鸭翼设计疑似抄以色列狮式,发动机还是俄制AL-31F。他们觉得中国造不出先进货,肯定是改装老苏联玩意儿。这结论直接进2005年防卫白皮书,写明对中国空军威胁小,日本F-15J稳占上风。 结果呢?美国兰德公司和韩国国防研究院一上手,通过技术比对,得出歼-10性能媲美F-16C/D,航电和武器系统甚至更胜一筹。日本那边傻眼了,预案全废,专家组连夜改报告。那份米格-23升级版的判断,灰头土脸进了垃圾桶。这事儿闹得,日本情报圈子好几年抬不起头。为什么总这样?因为他们分析总先入为主,不愿承认中国自主创新,总往低估方向拉。就像戴了有色眼镜,再清晰的图景也扭曲了。 这问题不光在军事情报上,经济技术领域也一样。咱们高铁起步,日本先说这是抄新干线,核心没突破。可后来高铁在高寒区跑、在跨海桥上飞,速度稳定都超了新干线,他们才醒悟,中国早掌握了自家技术。无人机出口火爆,日本又说组装货,芯片进口。可咱们推自主芯片版,抗干扰领先,他们又被扇耳光。每次都这样,自以为高人一等,不肯正眼瞧中国实力。这分析偏差,根子在思维僵化上,情报再多也救不了。 更麻烦的是,日本情报体系乱成一锅粥。防卫省、外务省、商社各管一摊,共享少,各说各话。商社摸到中国企业技术突破,防卫省蒙在鼓里,还按老套路判;外务省抓到政策风向,经济部门没跟上,分析自然歪楼。这各自为政,像盲人摸象,摸到鼻子说像绳子,永远拼不出全貌。结果呢?情报优势没变战略优势,反倒成笑柄。薛剑那话,就戳中这软肋,让他们慌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