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不大规模招募女兵?精准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即便90%男人死光了,即便留下10%老弱病残男人,战后女人负责生就行,最多只需两代人,人口数量就补回来了。 纳粹德国从上台伊始就把人口视为帝国命脉。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立即推行一套针对妇女的铁腕政策,核心目标是逆转一战后德国生育率下滑的局面。那时,每位妇女平均生育子女不足2个,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的水平。纳粹视此为种族危机,认为雅利安血统必须通过高出生率扩张,以支撑未来的军事征服。妇女被定位为生育工具,宣传机器轰轰烈烈地推广“孩子、厨房、教堂”的传统角色,强调她们的使命在于家中操持和延续后代。这种观点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根植于纳粹的种族优生学,旨在打造一支纯血统的庞大军队。政策一出,大学女生入学比例被硬性限制在10%以下,医学院干脆拒收女性,公务员和教师岗位上大批妇女丢掉饭碗。结婚贷款高达1000马克,但前提是妻子退出职场,每生一孩减免四分之一债务,生到四个全免。这套激励机制覆盖近70万对夫妇,迅速拉动生育率回升到2.5个孩子每妇女。纳粹还设立母亲十字勋章,四孩铜质、六孩银质、八孩金质,获奖妇女在社区被公开表彰,强化了生育等于爱国义务的观念。 二战爆发前,德国兵力充裕,1939年入侵波兰时,德军达140万,预备役充足,希特勒无需动本土妇女。宣传口径仍旧锁定家庭角色,海报上金发母亲抱着婴儿,口号直白:妇女的战场在育儿室。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对苏,兵员膨胀到750万,东线泥泞战场吞噬数十万性命,工厂却靠从波兰和法国抓来的300万外国劳工填空。希特勒坚持底线:本土妇女免于危险岗位,只许从事辅助如护理或文职。这反映纳粹意识形态的顽固,妇女不是战士,而是人口仓库。相比苏联,红军中女性狙击手和飞行员活跃战场,德国却死守传统,视妇女参战为破坏社会秩序。生育率虽因政策小幅反弹,但战争压力下,失业和通胀让许多家庭勉强度日,妇女就业实际增加240万,多为低薪军工,却被官方斥为“临时”。 斯大林格勒惨败成转折。1943年2月,第六集团军25万将士覆灭,只剩9万被俘,德军首次尝到兵源枯竭滋味。戈培尔在体育宫演讲呼吁总动员,台下万人响应,但提议妇女上阵遭希特勒否决。他在元首总部会议上直言:剩10%男子,哪怕伤残,也能与妇女繁衍,25年内人口恢复;妇女若折损,种族灭绝。鲍曼备忘录记录此语,成为纳粹决策铁律。盟军轰炸鲁尔区,工厂瘫痪,妇女戴头巾推车运钢材,海报改口“后方即战场”,但仅限生产,不涉作战。戈培尔曾展示苏联女兵情报,希特勒命销毁照片,斥为“亵渎母亲”。从占领区再拉百万劳工塞矿井,本土妇女缝军服、装弹药,却无一支步枪。1944年施陶芬贝格暗杀失败,希姆莱掌后备军,拟训10万妇女持枪守本土。希特勒摔文件,咆哮:妇女永不碰武器,她们是生育源泉。 战时妇女动员虽有限,却暴露政策矛盾。初期志愿为主,1941年后宣传拉人,17至45岁女性进空军话务、陆军秘书,海陆空辅助达50万,占残兵20%。但无军衔、无武器,称“国防军女助手”,住集体公寓,穿制服却禁开火。防空最险,驻西北海岸,空袭少,生活较稳,吃胖回家换彩衣。医疗领域发挥大,红十字护士从18增至20每万人,覆盖天主教新教女纳粹组织。1944年统一辅助兵种,设等级标志,但仍非军人。妇女劳动营扩至8万,服役后续劳六月,填补男兵空缺。希特勒反对普遍征,视妇女为战略资源,工作限8小时,禁虐待,只为保身心产“纯种雅利安人”。 纳粹妇女政策非一时兴起,而是意识形态根基。反对女权视作犹太产物,推父权社会,女世界限丈夫家庭孩子家。女权组织并入国家社会主义妇女联盟,宣母性家庭,办育儿缝纫烹饪课,出版《国社妇女观点》杂志,混政治宣传与日常。生育分四类:鼓励多孩、不反对、禁生、强制绝育,犹太残疾女性遭节育,减少“劣等”人口。纽伦堡审判揭,纳粹阻敌国婚姻,逼东欧妇女堕胎延奴役,慢性灭族。少女联盟10岁入,教射击野营却为健母,14岁后重家政,禁非雅利安婚。希特勒1934演讲敲台:妇女牺牲守家园,非上前线。生育率升,但优生政策减少数民族潜力,从未超早魏玛。妇女就业升因军需,却被限轻工,大学医限10%,1933年1.5万女公务员解雇,15%女教师失业。戈培尔广播斥职场女为“威胁”,推回私生活。纳粹借保守迎合选民,1932年女票超男,许诺200万“过剩妇女”夫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