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位老妇人请汉奸侄子吃饭,突然压低声音问道:“侄儿,能不能给我弄3

炎左吖吖 2025-11-28 10:41:51

1941年,一位老妇人请汉奸侄子吃饭,突然压低声音问道:“侄儿,能不能给我弄 300 发子弹?” 谁知,汉奸侄子手里的酒杯 “当啷” 撞在桌沿,脸 “唰” 地就白了:“你要子弹干啥?”“给游击队。”老妇人夹菜的手没停,语气平得像说买斤白菜,“啪!”侄子猛地拍响桌子,噌地蹦起来厉声吼:“你不想活了?” 在河北阜平,城南庄村头的老槐树下,62岁的王桂兰攥着五块银元,盯着村口那条通向镇上据点的土路。 此刻,她等的人不是别人,是当了汉奸的远房侄子刘二柱。 1939年日军“扫荡”南庄,她丈夫为掩护躲在菜窖里的游击队员,被刺刀挑穿了胸膛。 17岁的儿子跟着埋地雷,没躲过巡逻队,尸体找着时手里还攥着没拉响的引线。 此后,家里就剩她一人后。 她成了游击队的“暗线”,借买盐送针线报日军动向,把情报藏在发髻里、缝在破棉袄夹层中。 王桂兰摸准了刘二柱的软肋。 这侄子原是村里游手好闲的混混,1940年日军占了镇上据点,他为混口饭吃去当差。 如今管着仓库,手里有那么点“实权”。 他表面横,实则怕日军猜忌,更怕游击队找他算账。 毕竟他哥小时候还带他掏鸟窝,后来死在鬼子手里。 他心里清楚,这“汉奸”帽子戴久了,迟早要掉脑袋。 那天傍晚,王桂兰特意在自家灶房炖了锅萝卜羊肉。 刘二柱进门时,她还装作纳鞋底:“二柱啊,快坐,婶子给你留了块肋条肉。” 酒过三巡,刘二柱脸红脖子粗地吹嘘“仓库里子弹堆成山”。 王桂兰突然放下筷子:“侄儿,能不能给我弄300发子弹?” 刘二柱听到这话,吓得脸“唰”地白了。 “你要子弹干啥?” “给游击队。” 王桂兰夹菜的手没停。 “啪!”他猛地拍响桌子蹦起来:“你不想活了?鬼子知道了要砍头的!” “我活不活的,早不在乎了。” 王桂兰抬眼看他:“你忘了,你哥小时候还带你掏鸟窝,他是咋没的?” 这话戳中了刘二柱,他脸涨得通红:“那是他自己找死!跟我有啥关系?” “跟你没关系,”王桂兰放下筷子,指了指桌上的五块银元。 “可你现在给鬼子管仓库,里面的子弹是打中国人的。你哥要是活着,能认你这个帮鬼子的亲戚?” 刘二柱被问得攥紧拳头。 王桂兰知道他在怕什么。 当汉奸本就提心吊胆,要是被安上“私通游击队”的名头,日军绝对饶不了他。 她把银元推过去:“这钱是游击队给的,你后天晚上把子弹放村西头老磨盘底下,没人知道是你干的。要是你不肯…… ”她顿了顿,“明天我就去镇上说,你跟我打听仓库子弹数量,想偷偷卖给土匪。” 这话像掐住了刘二柱的脖子。 他当汉奸本就图个“安稳”,真闹大了,脑袋搬家不说,家里老娘也得受牵连。 他盯着银元,又看看王桂兰那副“你敢告密我就跟你拼命”的样子,突然瘫在椅子上:“你……你可别害我。” 王桂兰没接话,重新拿起筷子夹菜:“后天晚上我去磨盘那等,没见着子弹,我就当没找过你。” 她心里早盘算好了,要是刘二柱不送,她就带着游击队转移据点,自己把柴火垛浇上煤油。 真被抓了,就点火跟鬼子拼了。 刘二柱到底还是把子弹送了。 他当夜就溜进仓库,趁换岗时偷拿了300发步枪子弹,用麻袋裹着扔到老磨盘底下。 王桂兰连夜叫上两个游击队员,猫着腰把子弹运进山。 转天就听说日军发现仓库少子弹,把刘二柱吊在据点门口打了一顿,还撤了他的差事。 有人说他“活该”,也有人说他“还有点良心”。 王桂兰从没提过这事后续,只是还像以前一样,隔三差五去镇上给游击队送消息。 1943年日军最后一次“扫荡”,王桂兰为了引开追兵,往山里跑时中了枪。 牺牲时她手里还攥着没送出去的情报纸条,上面写着“据点今晚换防,东门防守弱”。 村民们把她埋在村口老槐树下,挨着丈夫和儿子的坟。 1941年那场“借子弹”的较量,不过是抗战岁月里无数普通人的缩影。 他们没有番号,没有勋章,却用最笨的办法、最硬的骨头,在鬼子和汉奸的夹缝里,给游击队撑起了一片天。 就像王桂兰常说的:“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他有恩,他就得记着;你豁出命护着他,他就得还你这份情。” 这,就是中国老百姓的“兵法”。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城南庄:“五一口号”从这里发出)

0 阅读:293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