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掏空六个钱包,全款给儿子买了一套房,登记在他一个人名下,以为这房子就是自家的。 结果儿子离婚,前妻分走一半,你才懵了——钱是我出的,怎么就成他们夫妻共同财产了? 其实,法律从不看谁掏钱,它只看你怎么写、怎么说、有没有证据。2024年最高法的新动向,早就提醒了:光靠“登记在子女名下”已经不够了。 北京有个案子,老丈人转账备注“周转”,还发微信说“以后还我”,法院直接判这不是赠与,是借款。 你要是没留一句“这是给你的”,那在法官眼里,你就是默认送了。 更现实的是,房子一旦过户给小两口,哪怕只加了对方一个名字,你就基本没戏了。 上海一老人,女儿离婚后想收回赠与的房,理由是女婿出轨。 法院说:你没写“赠与前提是他们好好过日子”,感情破裂不是法律上的撤销理由。 你的心疼,法律不认。 还有人想走捷径,让儿子代持房产,自己偷偷住着。 广州有案例,父亲借儿子名义买房,结果儿子离婚,前妻要分房,父亲拿出代持协议,法院直接说:你规避限购政策,协议无效。 你以为躲过了房产税,其实躲不过法律风险。 别信什么“我儿子的名字就是我的”。 法律只认白纸黑字和清晰证据。 婚前买、登记一个人、转账备注“借款”,是底线。 婚后买,哪怕你出全款,也得签协议,最好公证。 别觉得麻烦,亲情最怕的不是钱,是没说清楚的钱。 你省下的律师费,将来可能变成一场撕破脸的官司。 房子不是爱的证明,是法律的产物。 想守住它,就得按规则来,别指望血缘能替你挡刀。
你掏空六个钱包,全款给儿子买了一套房,登记在他一个人名下,以为这房子就是自家的。
花信春风
2025-09-28 22:30:11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