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允许出售“多余”军用武器,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活下来。 乌克兰的军火库堆满了西方送来的M777榴弹炮、标枪导弹和无人机,但这些装备不是库存,是命。 用过一轮,坏了,换了新的,旧的就变成可以卖的东西——不是废铁,是能换弹药、换工资、换重建资金的硬通货。 没人想到,这个被围困的国家,现在成了全球军火流通的新节点。 菲律宾买了他们的无人机,越南换走了老式反坦克弹,加纳拿到了退役的防空系统。 这些国家不靠北约,也不靠美国,但它们需要武器,而乌克兰正好有——而且是打过仗、验证过、能用的。 美国没拦,但悄悄盯紧了每一件出口装备,要求提供“最终用户证明”,生怕哪支导弹流进苏丹的沙漠,或也门的山沟。 更惊人的是,乌克兰自己开始造了。 三年前,他们连像样的炮弹都产不了,现在月产三千架无人机,年造一百八十万发炮弹。 不是靠外国图纸,是靠战场上拆解、逆向、3D打印拼出来的。 他们的“乌克兰版标枪”导引头已经试射成功,明年就能量产。 这不是在模仿,是在超越。 但代价是,联合国开始警告:武器扩散的线索,47%跟乌克兰有关。 黑市上出现了标枪导弹,源头指向了某个“转售国”。 欧盟赶紧上线区块链追踪系统,给每件武器打上数字身份证,谁买、谁用、谁转手,全要留痕。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军火交易。 这是被逼到墙角的国家,在用战争教会自己的技术,重新定义自己的位置。 它不再只是求援者,它成了供应链上的一环,一个能卖东西、能创新、能影响全球武器流向的玩家。 可这条路太危险了。 卖得太多,西方的援助会变成“你都有了,还凭什么要钱”;卖得不对,国际社会会说你助长了混乱。 泽连斯基知道,他没有选择。 他只能一边盯着前线,一边盯着出口清单——左手是士兵的命,右手是国家的未来。
泽连斯基允许出售“多余”军用武器,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活下来。 乌克兰的军火库
花信春风
2025-09-29 07:30:23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