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坦言:当年并不想归还香港,考虑过发动战争。因“福克兰群岛战争

冷紫叶 2025-09-29 14:35:31

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坦言:当年并不想归还香港,考虑过发动战争。因“福克兰群岛战争”声名鹊起的撒切尔女郎,一上台就把“保英领土”的态度搬到了香港问题上。 1982年,那场马岛战争让撒切尔夫人彻底坐稳了“铁娘子”的名号,英军跨洋奔袭夺回福克兰群岛的胜利,不仅扫去英国国内的低迷士气,更让她坚信强硬姿态能守住所有“英属领土”。这份底气很快就被她搬到了香港问题上,毕竟香港这块殖民地已经被英国攥了一百多年。 她访华前的心思藏得挺深,出发去北京之前,特意把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叫到东京,让他提前给中方吹风,想逼着中国接受英国继续管治香港的方案。 可柯利达是个中国通,“文革”时火烧英国代办处的场面他亲眼见过,当场就泼了冷水,说中国人在主权问题上绝不会退。撒切尔夫人哪听得进去,那会儿她满脑子都是马岛的胜利,觉得凭英国的实力总能找到周旋的余地。 1982年9月的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成了两种立场的正面碰撞,原定一个半小时的会谈硬生生拖了50分钟,空气里全是火药味。 撒切尔夫人一上来就拿三个不平等条约说事儿,还抛出“主权换治权”的想法,意思是名义上归中国,实际还得英国管。这话刚落地,邓小平就直接把话顶了回去,明明白白告诉她主权问题没得谈,1997年必须收回整个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 邓小平当时的态度硬得没商量,甚至撂下话:要是到时候不收回,中国政府就是晚清政府,领导人就是李鸿章。这话戳中了中国的底线,也让撒切尔夫人第一次意识到,香港不是福克兰群岛。 她后来在回忆录里没明说,但当时确实召集过内阁开会,盯着国防大臣追问香港能不能守住,字里行间都是动武的心思。 可打仗的念头也就停留在嘴上,她自己心里其实也清楚,英国根本没底气跟中国开战,马岛战争时英军能赢,是因为阿根廷实力有限,还隔着大西洋没有地缘优势。香港紧挨着中国大陆,真要动武,英军在远东的兵力连自保都难。 更别说中国那会儿已经不是任人拿捏的弱国,这种实力差距柯利达早跟她分析过,只是她一开始不愿承认。 除了军事上没胜算,英国在香港的经济利益也让她投鼠忌器,撒切尔夫人嘴上喊着“英国在香港毫无利益”,全是为了香港人谋福利,可后来梅杰首相捅了实话,英国在香港的直接投资就有900到1000亿英镑,每年单靠投资就能赚走1000多亿港元。真要是打起来,这些利益就得打水漂,英国国内的资本家第一个不答应。 她还琢磨过其他歪招,在回忆录里坦言想过在香港搞民主构架,搞全民公决,把香港变成第二个新加坡那样的独立地区。这心思其实早有渊源,早几任港督就偷偷研究过怎么延长新界租期,核心就是不想把香港交回来。 可这招根本行不通,香港从来不是英国的领土,所谓“公决独立”在国际法上站不住脚,中国更不可能答应。 国际上也没人站英国这边,撒切尔夫人原本想拉美国和联合国搞国际干预,可当时中美关系正处于发展期,美国不会为了香港跟中国撕破脸。联合国也早就明确殖民主义该终结,英国想靠国际压力逼中国让步,纯属白费力气。 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后来在回忆录里承认,撒切尔夫人的想法太受马岛经验影响,没看清香港问题的本质。 会谈结束后出的小插曲,反倒成了她心态的缩影,下台阶时她脚下一滑差点摔倒,这个细节被很多人解读为英国在香港问题上的必然受挫。回到英国后,她还不死心,让内阁继续研究各种方案,可军方和外交部一致认为军事对抗没有胜算,商界更是频频施压,怕影响在华利益。 1983年的几轮谈判彻底磨掉了她的强硬,中方明确表示,要是英国再纠缠治权问题,中国就单方面公布收回香港的方针政策。这时候撒切尔夫人才真正松口,不再提“主权换治权”的说法。 杰弗里・豪1984年在香港发表声明,第一次公开说英国放弃对香港的主权和治权,算是给这场拉扯划了个句号。 说到底,撒切尔夫人从考虑动武到最终签字,根本原因还是实力说了算,中国在主权问题上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这种决心不是靠强硬表态装出来的,而是国家实力的支撑。英国看似有马岛胜利的光环,实则早已不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既打不起仗,也丢不起在香港的利益。 1984年12月签署联合声明时,撒切尔夫人的态度已经平和了很多,她跟邓小平见面时聊的都是国际问题,再也没提过军事对抗的话。毕竟她心里清楚,再犟下去没有任何好处,不如顺着“一国两制”的方案,保住英国在香港的实际利益。这不是她心善,而是现实让她不得不认账。

0 阅读:46
冷紫叶

冷紫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