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军事专家说,若美俄打起来,全球会有50亿人死亡。但如果美国和中国爆发核战情况如何?中国院士给全国人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中国防得住,而且手段不止一套。 核战防御的第一道关键,在于对来袭目标的有效拦截。 2025 年 9 月的阅兵式上,红旗 - 29 机动式中段反导拦截弹的亮相,揭开了中国高空防御的面纱。这款武器能在大气层外执行拦截任务,射高推测可超过 1000 公里,远超其他国家同类装备。 它采用动能杀伤技术,通过高速直接撞击摧毁目标,精度堪比 “用子弹打子弹”,且单枚造价仅为美国同类装备的三分之一。 与之配合的红旗 - 19,可应对 500 公里高度内的中远程导弹,两者构成双层陆基反导体系,从洲际导弹到中程武器都能覆盖。 更特殊的是,红旗 - 29 搭载在六轴高机动发射车上,能在国土内快速转移,难以被锁定,生存力大幅提升。 防御之外,可靠的反击能力是安全的核心支撑。 中国 “三位一体” 核打击体系的全面成熟,让二次核反击有了多重保障。 空基领域的 “惊雷 - 1” 远程导弹,自身射程可达 5000-8000 公里,搭配轰 - 6N 载机的作战半径,整体打击范围能突破 1 万公里。 作为全球唯一实战部署的远程空射弹道导弹,它可搭载分导式多弹头,弹道轨迹难以预测,突防能力远超美俄现役的亚音速巡航导弹。 海基的 “巨浪 - 3” 潜射导弹射程达 10000-12000 公里,战略核潜艇在南海等近海 “堡垒水域” 发射,就能覆盖美国本土核心区域,无需冒险进入远海。 陆基力量则有 “东风 - 61” 实现代际突破。 这款新型洲际导弹可能应用了跨越南极飞行的试验技术,避开传统反导体系的监测盲区,让拦截难度倍增。它的机动发射能力与快速响应速度,进一步强化了战略保底威慑。 这三路力量相互补充,形成立体反击网络,确保任何潜在攻击都能得到有效回应。 体系化建设让防御与反击形成闭环。 毕昇号试验舰已完成海基反导试射,为红旗 - 29 的舰载化奠定基础。 未来海基反导力量成型后,可依托 055 大驱推向远洋,在洲际导弹分导前实施拦截,将防御线大幅前推。 天基探测网络的完善,则为预警、跟踪提供全时段支持,让拦截窗口的捕捉更精准。这些技术布局环环相扣,构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屏障。 中国始终坚持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政策,核力量建设始终围绕自卫防御展开。 从反导系统的层层拦截,到 “三位一体” 的反击体系,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服务于国家安全需求。 院士口中的 “手段不止一套”,正是这种体系化能力的直白表达 —— 防御有盾,反击有剑,且各环节已形成实战效能。 这种安全保障,不是对冲突的炫耀,而是对和平的守护。 当防御能力足够可靠,反击力量足够明确,核战爆发的风险反而会降低。中国用技术筑牢安全底线,既是对国民的责任,也是对全球战略稳定的贡献。
国外军事专家说,若美俄打起来,全球会有50亿人死亡。但如果美国和中国爆发核战情况
文人学社
2025-10-02 10:57:19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