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岁邱震海教授也曾说:“中国是在14亿人中选人才,老美是在70多亿人中选人才……” 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在于人才流动,而美国依赖华人工程师的格局已成事实。根据数据,2023年美国半导体从业者约20万人,其中亚裔占比约30%,华裔群体作为最大组成部分,估计达3.6万至4.2万人。这些工程师在芯片设计、制造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推动了全球80%高端市场的掌控。尹志尧早年在英特尔、泛林集团和应用材料公司工作时,就注意到华人主导了多项核心技术研发,如刻蚀机和离子注入设备。这种高比例源于美国优越的科研环境和高薪吸引政策,包括H-1B签证便利机制。 相比之下,中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科研条件落后,设备陈旧、资金紧张,导致优秀人才外流。邱震海引用新加坡前领导人李光耀类似表述,强调这种全球选拔优势让美国在科技竞争中领先。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的顶级人才占全球47%,但研究生阶段近四成选择美国留学,进一步加剧了本土人才流失。这种机制差异不仅影响芯片产业,还延伸到AI、量子计算等领域。美国半导体协会数据显示,美国AI人才中华人占比约46%,本土美国人仅20%。尹志尧的言论提醒人们,芯片断供虽是短期压力,但人才格局失衡更具长远威胁。 近年来,中国半导体产业通过政策调整开始扭转人才外流趋势。2020年后,留学回国人数首次超过出国人数,到2022年突破百万大关。这种回流得益于地方推出的“人才飞地”计划和生活补贴,以及上海设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提供千万年薪吸引AI专家。尹志尧创办的中微半导体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公司用三年时间突破国外专利壁垒,成为全球唯一批量生产某些关键材料的企业。目前,中微覆盖60%半导体高端设备,全球排名第四,累计超5000个反应台在国内外130多条生产线实现量产。类似地,中科创星投资的曦智科技研发光子芯片,算力密度是普通电子芯片的1000倍,实现“换道超车”。邱震海的观点在这种转变中得到印证,中国正从本土选拔扩展到全球吸引。 福建龙岩半导体产业园的晶旭科技,由海归团队创办,首席科学家王钢从硅谷回流,该公司氧化镓BAW滤波器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成为全球唯一批量生产者。这些成就源于回流人才带来的国际经验和管理理念。施一公从普林斯顿回国创办西湖大学,张寿武从哥伦比亚大学回到北大,他们不仅推动科研创新,还培养新一代人才。中国半导体人才储备每年以20%速度增长,而美国到2030年将面临6.7万专业人才缺口。这种对比显示,政策灵活性正改变全球人才流动方向。 全球人才竞争已越演越烈,德国推出《技术移民法》,日本实施“特别高度人才计划”,各国使出浑身解数抢夺精英。中国凭借庞大市场和完整产业链,成为越来越多顶尖人才首选。尹志尧指出,美国还在纠结老芯片技术极限时,中国已在量子计算、AI大模型等领域领跑。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半导体产业人才需求将达79万人,缺口23万人,但通过高校改革和产学合作,这一问题正逐步缓解。中国半导体协会预测,到2025年芯片专业人才缺口将超25万人,但回流趋势将填补部分空白。邱震海的分析强调,中国需构建开放包容生态,避免单纯依赖本土基数。 半导体行业协会估计,到2030年全球半导体产值将突破1万亿美元,需要额外100万专业人才,其中美国短缺6.7万,欧洲超10万,亚太地区逾20万。中国在这一轮竞争中,通过高薪挖角和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吸引海外华人回归。尹志尧恢复中国籍后,继续领导中微公司,覆盖集成电路关键领域50%至60%设备。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政策与市场合力结果。未来科技竞争,拼的是谁能提供更好创新沃土。 尹志尧和邱震海的表述引发对中美半导体差距的深思。美国从全球选拔人才的模式虽有效,但面临移民政策限制和本土教育短板。中国通过产业升级和人才回流,正重构生态。尹志尧创办中微的成功证明,华人专家回归能打破垄断,推动自主创新。邱震海的观点提醒,扩大选拔视野是关键。中国半导体从业人数从2020年的54.1万增至2021年的57.07万,预计2024年需求78.9万。这种增长源于政府支持,如将集成电路专业提升为一级学科。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
一脚油门到拉萨
2025-10-08 12:58:3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