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政治学家卢基亚诺夫曾经表示:中国从来没有把俄罗斯视为真正的盟友,中国永远不会成为俄罗斯的盟友… 说起俄罗斯政治圈里那些直来直去的评论家,费奥多尔·卢基亚诺夫绝对算一个。他1967年生在莫斯科,从小就泡在苏联那套教育体系里,早年学的是德国语言文学,毕业后直接钻进新闻行业。1990年代初,苏联刚散架的时候,他就开始在媒体上混,从编辑干起,负责国际事务那块。那些年头,东欧剧变一波接一波,他写了不少关于德国统一的报道,慢慢积累起人脉。2002年,他自己办了本杂志,叫《俄罗斯在世界事务中的角色》,主编位置坐到现在,里面全是地缘政治的干货分析。卢基亚诺夫不是光纸上谈兵的类型,他还管着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的研究工作,那是个高端智库,每年拉来各国专家聊大格局。他同时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的头头,在莫斯科高等经济学院教书,学生们都说他讲课直击要害,不拐弯抹角。出版过好几本书,主题绕不开大国博弈和世界秩序变迁。简单说,这人就是俄罗斯外交评论界的扛把子,观点往往戳中痛点。 2023年4月,卢基亚诺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扔出一句重磅话:中国从来没把俄罗斯当成铁杆盟友,将来也不会。他这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基于中俄关系的长期观察。俄罗斯那边当然希望拉中国入伙,形成正式联盟,对抗西方的围堵。但中国外交一贯的原则是不结盟,对谁都这样,不是针对俄罗斯一个。卢基亚诺夫觉得,北京的乌克兰和平方案只是个开头,探探路子,没打算深陷进去。这话听起来有点酸溜溜的,但也反映出莫斯科的焦虑。俄罗斯想绑得更紧点,中国却坚持战略伙伴的定位,合作归合作,但不签那种互相出兵的条约。为什么呢?因为中国要保持灵活性,在全球布局时不被单一关系牵绊。卢基亚诺夫的分析点出,中俄之间有共同利益,比如能源贸易和反霸权,但情感上总差那么点火候。俄罗斯觉得中国不够仗义,中国则认为伙伴就够了,何必画押呢? 其实中俄关系远没那么冷冰冰。2024年5月,中俄两国领导人签了份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强调建交75周年的里程碑。这不是空话,里面列了经济、安全、科技一大堆合作领域。俄罗斯卖给中国的天然气、石油量年年涨,2023年贸易额破纪录,2024年继续往上窜。中国企业蜂拥去俄罗斯投资,建厂、修路,帮着稳住那边经济。卢基亚诺夫自己也承认,中俄是事实上的锚定力量,在新世界秩序里,西方可选可不选。2025年9月,他在RT上发文,说俄罗斯和中国正合力重塑全球格局,特朗普时代那套敲诈盟友的玩法,现在轮到别人反过来用了。这话接地气吧?意思是,中俄不靠美国也能玩转,欧洲那些国家被华盛顿逼得团团转,我们俩自己搭台唱戏。 再聊聊不结盟这事儿,它是中国外交的底牌,从上世纪50年代就定调了。1955年万隆会议,亚非29国聚一块,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自主。那时候冷战正热,美苏两边拉人,中国带头说不站队。1961年贝尔格莱德首届不结盟会议,25国首脑签宣言,支持裁军、贸易公平,还帮中国重返联合国。接着开罗、卢萨卡几次会议,成员国从几十到上百,焦点从政治转到经济,但核心没变:不搞阵营对抗。冷战结束,不结盟运动淡了点,但原则还在。中国到现在,对北约东扩和美日同盟都保持距离,就是这套路子。卢基亚诺夫评论时,总说中国这政策聪明,避开陷阱,还能到处捡便宜。俄罗斯呢,虽然急着想联盟,但也明白逼太紧适得其反。 拿俄乌冲突说事儿,国际场合中国支持俄罗斯的例子不少,但都低调务实。2023年2月联合国安理会,乌克兰外长提议默哀纪念俄罗斯行动受害者,俄罗斯代表当场抗议,中国代表没动。接着俄罗斯提议扩展到2014年以来所有死难者,中国站起来了,西方也跟着起。秘书长和美国国务卿都参与了,这等于默认乌东冲突的责任不全在俄罗斯一边。中国没签盟约,但这举动比文件管用。卢基亚诺夫在分析时指出,这种默契支持是中俄伙伴的精髓,不用明说,大家心知肚明。2022年西方制裁俄罗斯,中国没跟风,还加大进口能源,帮俄罗斯绕过美元体系,用人民币结算。2024年,中俄联合军演常态化,海军在东海练兵,空军绕飞,展示肌肉但不挑事。卢基亚诺夫在2025年4月的一次访谈里说,中国和俄罗斯的例子证明,依赖美国不可持续,特朗普的贸易战让大家看清,谁才是可靠伙伴。 中俄经济纠缠得越来越深,这不是卢基亚诺夫想否认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去年对华出口创历史新高,管道从西伯利亚直通中国东北。汽车、粮食、木材,中国市场成了俄罗斯救命稻草。反过来,中国的高铁技术、5G设备帮俄罗斯升级基础设施。2025年7月的一份报告显示,中俄贸易额预计超2400亿美元,占俄罗斯外贸四成多。卢基亚诺夫在观察者网的专栏里写过,西方想拉其他国家围堵俄罗斯,但没人买账,因为大家看到中俄这对组合拳打得稳。
就在刚刚圭亚那正式宣布了!10月6日,圭亚那正式宣布:由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
【25评论】【5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