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8号,杜聿明站在韶山毛主席旧居门前,突然转头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想给后人留句话。”他说完,提笔写下六个字“毛泽东是战神”。[无辜笑] 1948年淮海战役,杜聿明率领三个兵团被解放军合围在陈官庄地区,这场战役持续65天,他指挥的30万国民党军队最终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了俘虏。 据杜聿明后来的回忆录记载,刚被俘时他心里很不服气,他认为失败主要是因为蒋介石瞎指挥,而不是自己的军事能力有问题。 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杜聿明患有严重的肾结核和脊椎炎,医生给他做了全面检查,制定治疗方案,还专门配了营养餐,经过一年多治疗,这两种病都好转了。 1959年12月杜聿明获得特赦,成为首批被释放的战犯,之后他担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可以查阅战争时期的各种档案、电报和作战记录。 这些档案里有个细节让杜聿明印象深刻,淮海战役开始前,毛泽东判断国民党军队会向徐州收缩,提前部署了围歼方案,而当时杜聿明还在按蒋介石的命令向徐州靠拢,完全落入了对方的预判。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投入60万作战部队,却动员了543万民工支援前线,这些民工用小推车运送粮食弹药,每天往返于战场和后方。 杜聿明在研究资料时发现,国民党军队的后勤补给经常断线,而解放军始终保持着充足的物资供应,他后来在文史资料里写道:“我们输在没有人民支持这一点上。” 重新审视那场战役,杜聿明注意到几个细节,解放军善于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先吃掉黄百韬兵团,再围歼黄维兵团,最后解决杜聿明集团,每一步都在掌控之中。 国民党军队虽然总兵力不少,但分散在几个兵团,无法相互支援,当一个兵团被围时,其他兵团只能眼睁睁看着,这种战术上的劣势是致命的。 杜聿明还研读了《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这些军事理论文章让他看到,对手的胜利建立在对战争规律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而非单纯依靠武器装备。 1973年参观韶山时,杜聿明已经70岁了,十几年的档案研究和反思,让这位职业军人对当年的失败有了全新认识。 写下“毛泽东是战神”这六个字时,杜聿明的手很稳,这不是胜利者要求他写的违心话,而是一个曾经的对手,在充分了解历史真相后给出的专业判断。 这个评价的特殊性在于,杜聿明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他在淮海战场指挥过几十万大军,亲身经历了那场决定性的会战,他知道优秀的军事指挥意味着什么。 从战场对手到历史见证者,杜聿明的转变过程本身就是一段值得研究的历史,他留下的这六个字,不仅是对对手的评价,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注解。 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评价太有分量了!一个亲手打过仗的将军,能让他心服口服承认是‘战神’,绝对不是因为场面话,那是真打服了。” “看完明白了,杜聿明不是一下子就服的,是后来研究了资料,发现毛主席的每一步都算在他前面,这搁谁谁不服?这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 “最戳我的细节是给他治病,那时候他都是战俘了,还尽全力救他,这胸怀和气度,确实让人没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对比太鲜明了。” “这就是人民战争的力量啊!几百万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国民党那边确实学不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从这个角度看历史真有意思。杜聿明的转变,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他最后的这句话,是对他前半生对手的最高致敬。” 看了杜聿明从“不服”到“佩服”的转变,以及他最终写下的“战神”二字,您认为,让他内心真正发生转变的最关键原因是什么? 官方信源:国共产党新闻网
台媒报道大陆近期开播“潜台谍战剧”《沉默的荣耀》,刻划陆方潜伏在台湾的“国防部”
【19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