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赵九章,在宿舍中吞下几十粒安眠药,静静的躺在床上离去了,在中国卫星的功臣名单中,他排在第一位,比钱学森排名更高![无辜笑] 赵九章1907年出生于河南开封,父亲开中医诊所,他的舅舅是戴季陶,这层关系后来深刻影响了他的命运,14岁那年家里破产,他去上海当学徒,晚上在仓库里自学数学和物理。 1922年他考入留学预备学校,1929年进入清华物理系。在清华期间,他跟随气象学家竺可桢学习,对大气物理产生兴趣,1933年他获得公费留学资格,前往柏林大学攻读博士。 在柏林他将流体力学应用于气象研究,这在当时属于前沿交叉领域,他的博士论文研究大气中的波动现象,提出了关于大气不稳定性的数学模型,这套理论后来被证明对天气预报有实际价值,不过在1930年代还缺乏验证手段。 1938年他回国,先在浙江大学任教,后随校内迁,抗战期间物资匮乏,他在简陋的条件下培养了一批气象专业人才,1944年他在重庆筹建气象研究所,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气象科研机构。 1949年春天南京的气象研究所接到迁台命令,他以设备难以运输为由拒绝,把整套观测仪器和研究资料保留下来,这批设备后来成为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基础。 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后,他向中央提交报告,建议中国启动卫星研制,次年成立的“581组”由钱学森负责,他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技术方案设计。 他们去苏联考察时发现,对方只允许远距离参观,技术细节完全保密,回国后他组织团队从基础做起,计算卫星轨道参数,研究空间环境监测方法,1960年困难时期,项目暂停。 1964年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他再次提出应当抓紧卫星研制,中央批准了“651工程”,也就是后来的东方红一号项目,他负责设计卫星的观测系统和数据传输方案。 1966年后形势急转,因为舅舅的身份,他受到冲击,但他在家中继续进行轨道计算,用手绘图纸推演各种参数,有人抄家时打开他的保险柜,里面放着三本卫星设计手稿,写满了公式和数据。 1968年他选择离开时,桌上还摆着没算完的轨道图,十八个月后,东方红一号按照他参与制定的技术路线发射升空,卫星上携带的温度控制系统和信号发射装置,都采用了他当年的设计思路。 1999年国家表彰“两弹一星”功勋时,赵九章名列其中,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比起荣誉称号,更值得记住的或许是那些具体的技术突破,那些在简陋条件下一点一点算出来的数据,那些为后来者铺平道路的基础性工作。 科学研究从来不是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无数细致工作的累积,赵九章做的正是这样的事情,在关键时刻推动了项目启动,在技术层面解决了实际问题,在困难时期坚持了必要的准备工作,这些贡献的价值不在于戏剧性,而在于它们的实用性和延续性。 网友们敬佩不已: “真的太可惜了,这才是真正的巨星陨落。他用生命守护了卫星数据,我们永远记得他。” “看哭了,抽屉里那张没送到的请柬真是意难平,他本该站在观礼台上接受掌声,而不是……致敬赵老。” “事实证明,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历史不会忘记,‘东方红一号’升空那一刻,所有人都在心里为他默哀。” “他的出身选择不了,但他的路是自己选的,放弃了荣华富贵,选择了最苦最难的一条路,这才是民族的脊梁。” “周总理那句话‘我没有保护好他’真的太扎心了,那是个特殊的年代,幸好后来及时保护了像钱学森这样的国宝,不然损失更大。” 赵九章先生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坚守科研信念,你认为在当今时代,我们最能通过何种方式来传承和致敬这种科学家精神? 官方信源:人民网
1968年“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赵九章,在宿舍中吞下几十粒安眠药,静静的躺在床上
轩叔观察
2025-10-08 17:26: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