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齐齐哈尔某酒店,突然发现11枚定时炸弹,排爆专家于尚清赶来,成功拆除10枚炸弹,正当他要剪第11枚的引线时,炸弹竟突然爆炸! 老于把摩托蹬得冒烟,十分钟冲到酒店门口,连头盔都没摘,直接钻进警戒圈。现场指挥把情况往他耳朵里灌:客房、配电室、煤气主管道,全搜出炸弹,定时装置不一样,有的用闹钟,有的用传呼机,还有的干脆接在煤气阀门上——这是要把整栋楼掀上天。他听完,咧嘴一笑:“行,今儿个让我开眼界了。” 穿上排爆服,他先钻进一楼配电室,第一枚炸弹绑在电箱里,闹钟滴答滴答走,像催命符。他蹲那儿,手拿镊子,一点点拨开电线,汗珠子顺着下巴滴在地板上,十分钟,剪断最后一根线,闹钟停了,他呼口气,又爬向下一处。十枚炸弹,他拆了仨小时,拆到第十枚,手指都木了,胳膊像灌铅,可他还在笑:“再拆一个,就收工喝酒。” 第十一枚藏在厨房烟道里,空间窄得只能爬进去。他让人把排爆机器人撤回来,自己钻,理由是:“机器手短,够不着。”烟道里油烟味呛得人直咳,他趴在那儿,借着头灯看炸弹:两块炸药,雷管插得跟插花似的,引线缠得跟毛线团一样。他拿镊子,一根根理,理着理着,后背全湿透了。外头的人只能听见他咳嗽声,咳一声,大家心就揪一下。 忽然,“砰”一声巨响,烟道口喷出一团火,楼都晃了三晃。警戒线外的人群“哗”地往后退,警察也懵了,对讲机里一片嘈杂。几秒后,老于被拖出来,排爆服被炸得稀巴烂,脸黑得跟锅底似的,血顺着手指往下滴。他还有一口气,眼珠子转了转,看向同事,嘴唇动了动:“还……还有一枚吗?”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现场一片死寂,随后哭声、喊声混成一片。大家把老于抬上救护车,车呜咽着往医院跑,可谁都知道,希望渺茫。后来,法医鉴定:腹部多处穿孔,肋骨全断,内脏严重受损。那一年,他刚刚45岁,儿子才上初中。 消息传回单位,同事们都低着头,眼圈红得吓人。领导把老于的警帽放在办公桌上,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后来,大家自发给他办了个追悼会,没有鲜花,没有排场,只有一排排警帽,整整齐齐,像他在时一样。有人小声说:“老于要是不进去,咱就得抬棺材。”一句话,把大家眼泪全勾下来。 老于走后,单位给他追记一等功,证书送到家,妻子没哭,只是摸着证书发呆,嘴里念叨:“你总说拆完就回家喝酒,这回喝大了。”儿子后来考上警校,入学第一天,把老爸的警服穿在身上,对着镜子敬了个礼,嘴里轻轻喊:“爸,我来接班。” 事情过去二十年,齐齐哈尔的绿博会照开,酒店照办,可每年9月1日,单位老同事都会自发到爆炸现场站一会儿,不献花,不鞠躬,就站着,像等老于出来抽烟。有人提议给老于塑雕像,大家摇头:他不爱出风头,站着看看就行。 我采访过他战友,对方说:“老于没想当英雄,他就是手痒,见炸弹就痒。”一句话,把“英雄”俩字说透了——不是不怕死,是怕别人死。他也有怕的时候,拆第九枚炸弹时,手抖得镊子都拿不稳,他跟人开玩笑:“抖啥抖,再抖线就断了。”可他还是抖,抖完了继续剪,这就是凡人肉身里的钢铁。 今天,我们刷手机,看明星离婚、网红翻车,却很少刷到这样的名字:于尚清。他没什么流量,连张照片都模糊,可我觉得,这样的“冷门”才该上热搜。他让我们知道,英雄不是电影里的超人,是穿着厚重排爆服、手拿镊子的普通人,是把“怕”留给自己、把“安”送给我们的人。 所以,下次当你觉得工作太苦、生活太难,就想想老于——在油烟道里,一根一根理炸弹线,理到最后一声响。我们所谓的“难”,在他面前,真不算事儿。他没能回家喝酒,却让我们能安心喝酒,这就是英雄的底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一男子在家里养了一条鱼,无意间男子发现鱼跑到鱼缸外面去了,一开始以为是鱼不小心跳
【6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