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主王学文突然发现一20岁女兵,昏倒在家门口。他四下看看无人,一下把她扛到炕上。片刻后,女兵解开衣襟,抱出一个满月的婴儿,含泪说:“大哥,以后就跟您姓吧,就叫王继曾!” 寒冬腊月的甘肃临泽,地主王学文开门时万万没想到,门外倒着的这个女兵,会彻底改变他的人生。更让他震惊的是,女兵怀里竟藏着一个满月大的婴儿。这个孩子的父亲是谁?为何母亲要在生死关头托付给素不相识的他?十三年后的重逢,又会带来怎样的波澜? 王学文是甘肃临泽县当地的地主,在乡里被人称作”王菩萨”,这称呼不是白来的,他为人宽厚,常在灾年减免佃户租金。王学文夫妇曾连生四胎都没养活,第五胎才生下个儿子,当时孩子刚两三个月大。 那个倒在门口的女兵叫吴仲廉,1908年生于湖南宜章,在衡阳女子师范读书时接触进步思想,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的丈夫曾日三是红军高级将领,1904年生于湖南宜章,1928年随湘南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历任红四军军部秘书、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等职。1930年,两人在井冈山成婚,由朱德主持婚礼。 1936年10月,曾日三随部西渡黄河,转战甘肃河西走廊,任西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九军代政治委员。此时吴仲廉已怀孕,在艰苦行军中生下儿子。村里的革命同志给他们挑选了王学文家,说这家人心肠好,而且女人刚生孩子,正好能哺育。 1937年寒冬,吴仲廉刚生产没多久,身体虚弱,她将孩子裹在衣服里,迎着大雪走向王家。到门口时,她敲了两下门就昏倒在雪地里。王学文听到响声出来,看见一个女人倒在地上,他四下看看无人,赶紧把人背进屋,放在炕上。 妻子倒了温水给她喝。吴仲廉清醒后,解释了来意,从怀里抱出一个满月的婴儿,恳求他们收养。她含泪说,以后孩子就跟王家姓,取名王继曾,曾字是孩子父亲的姓。王学文只犹豫片刻就答应了,决定冒着风险将这个红军后代养大。 天亮前,吴仲廉轻抚了下孩子的脸就离开了。回到部队后,西路军与马家军激战,伤亡惨重。1937年4月27日,曾日三在红柳园子被国民党军包围,为掩护伤病员和妇女,他率部阻击,壮烈牺牲,时年33岁。吴仲廉突围时被俘关押。1937年国共合作后,经周恩来等人交涉,她获释后去了延安。 王学文得知吴仲廉被关押,花钱疏通关系,带着妻儿去探望。看到孩子被养得白白胖胖,吴仲廉万分感激。回来后,王学文夫妇商量,决定不再生孩子,把王继曾当亲生儿子养。虽然王学文因和红军有来往被马家军抓进监狱,但王家人始终待王继曾如亲子。 王继曾学习勤奋懂事,在王家待了十四年,早把王家人当作亲人。1950年全国解放后,吴仲廉已重组家庭,丈夫是江华。她经多方寻找,终于找到儿子下落。 三个军人来到王家打听王继曾。王学文明白是来接孩子的。王继曾抱着养母哭得撕心裂肺,不肯松手。王学文忍住难受,劝孩子跟生母走会有更好前途,硬着心肠把孩子交给军人,转身时泪如雨下。 部队送给王学文夫妇一面锦旗,写着”学文同志:你为革命养育后代,人民永远记在心中”,还给了600元钱,他们用这钱买了骡子,改善了生活。 吴仲廉安排王继曾进杭州最好的学校。王继曾常写信问候养父母。后来他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分配到上海无线电三厂工作。河西走廊闹灾荒时,吴仲廉邀请王学文夫妇来浙江,安排他们住进福利院。吴仲廉当时已是浙江省高级法院院长,工作虽忙,但常带儿子去看望王学文夫妇。 王继曾结婚时,王学文一家千里迢迢赶到浙江参加婚礼,王继曾让妻子喊王学文夫妇爸妈。但王学文夫妇后来还是回了家乡。令人痛心的是,王继曾在一次意外中去世,年仅二十多岁。消息传来时,王学文已是风烛残年。 吴仲廉担任浙江省高级法院院长十余年,审理死刑案件特别慎重,曾否定一批死刑案件,被称为”当代女包公”。她晚年多次提起,没有王学文夫妇,就没有继曾的命,这恩情一辈子还不清。 一个地主,一个红军战士,因一个婴儿结下跨越阶级的情谊。王学文冒着生命危险收养红军后代,十三年如一日视如己出,这份恩情穿越了战火岁月。您怎么看待王学文夫妇的选择?如果是您,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