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军攻打越军炮台受阻,打了100多发炮弹,都攻不破,这时,一个炊事员找到了部队首长,说:“我知道这个炮台的弱点!” 1979年2月,同登前线陷入僵局。163师对着鬼屯炮台轰了100多发炮弹,只在墙上留下白点。步兵冲锋八次,伤亡惨重。就在指挥员一筹莫展时,一个穿着油腻工作服的炊事员闯进指挥部,说出了让所有人震惊的话。这个50岁的老工人,手里握着破解铁堡垒的钥匙。 何国安是广西凭祥市发电厂的炊事员,壮族人,老家在宁明县。1943年,13岁的何国安随父亲逃难到越南同登,一家人靠父亲做苦力勉强度日。那年法国殖民者在同登修建防御工事,何国安被强行抓去当劳工。 这一干就是三年。法国人把平顶山掏空,用两米多厚的钢轨做支撑,浇灌混凝土,建成一座地下堡垒。何国安和其他劳工搬石料、运钢轨、抹水泥,监工的皮鞭随时会落在偷懒的人身上。三年时间里,何国安参与修建了内部坑道、通风系统、水井和仓库。炮台修完后,法国人没放他走,又让他留下烧锅炉,这一待又是好几年。1951年,何国安才找机会回到祖国,先在友谊关边防检查站工作,后来调到凭祥市发电厂当炊事员。 何国安的家就在友谊关下,与越南一山之隔。战前几年,越军频繁越境挑衅,在中国境内埋地雷、插竹签,打伤打死边民60多人。何国安的外甥余桂东是民兵排长,下地干活时被越军埋的地雷炸断左腿,20岁的小伙子成了终身残疾。这笔账,何国安记在心里。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第55军163师在广西方向参战,向同登地区推进。2月19日傍晚,163师489团3营7连向鬼屯炮台发起攻击。这座炮台位于同登镇西南的平顶山上,是法国人留下的防御工事,越军把它当作核心据点。炮台里驻扎着越军3师12团、公安营和特工队的部队,还有同登地方的官员,总共800多人。 我军调来多门火炮,连续打出100多发炮弹。爆炸声震天动地,硝烟笼罩整个山头。可烟雾散去后,炮台依然矗立,厚实的混凝土墙体只留下一个个白点。步兵组织冲锋,每次都被炮台内的密集火力打回来。7连连续两次攻击,伤亡惨重,兵力只剩三分之一。 前线伤员越来越多,后方医院人手不够,何国安被借调去给伤员和医护人员做饭。他看到一批批年轻战士被抬下来,有的伤得很重,问过才知道都是攻打鬼屯炮台时受的伤。听到这个名字,何国安浑身一震——那不就是自己当年修的法国炮楼吗? 何国安太清楚这座炮台有多坚固了。近三千个日日夜夜,他对炮台的一砖一瓦都了如指掌。他记得炮台上方有通风口,那是整座堡垒的软肋。何国安坐不住了,连夜赶到部队驻地,找到首长说自己能攻破炮台。 首长们开始有些疑惑,一个炊事员懂什么军事?何国安急了,说炮台就是他修的。这下首长们来了精神,详细询问情况。何国安说自己13岁被法国人抓去当劳工,修了三年炮台,后来又烧了几年锅炉,对里面的结构清清楚楚。他知道山顶有天窗,从那里下手最省力。首长立即同意,派人把何国安送到前线。 2月23日晚上,何国安和两名战士摸上山顶找通风口。山顶到处是弹坑和水泥碎片,通风口很难找。越军发现了他们,炮弹不停地往山上砸,几次都没找到就被迫撤下来。 2月24日中午,何国安带着8个工兵再次上山。越军的炮火更猛了,炮弹在三四十米外爆炸。何国安顾不上危险,冷静下来回忆当年的位置,用脚步一遍遍丈量距离,搬开水泥片,扒掉杂草。终于,一块桌面大的水泥板露出来。何国安激动地喊:天窗找到了! 掀开水泥板,下面是个深不见底的黑洞,隐隐传来人声。何国安用越语喊话劝降,洞里没回应,反而打出一梭子子弹。战士们也不客气,往洞里扔了几个手榴弹。 2月22日和23日,上级调来工兵和喷火兵,往炮台里灌了12吨炸药和2吨汽油。随着一声巨响,整座炮台被从内部炸开,火光冲天。炮台内的800多名越军全部丧生,同登地方的大部分官员也葬身其中。何国安没有停下,又找到第二个天窗,用同样方法爆破,彻底摧毁了这座堡垒。 鬼屯炮台的攻克打开了通往谅山的道路。战后,何国安被记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他”支前模范”称号,同年火线入党。部队首长说,要不是他,不知道还要牺牲多少战士。何国安却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外甥和乡亲们的仇总算报了。 战争结束后,何国安回到发电厂继续当炊事员。1984年,他被评为水利电力部劳动模范。在食堂里,何国安很少提起那段经历,只有老战友来访时才会聊起。从被压迫的劳工到新中国工人,从后方炊事员到战场关键人物,他的一生跨越了历史的转折。完成使命后,他又回归平凡岗位,把功劳藏在心底,用最朴实的方式继续为人民服务。 一个炊事员凭借30多年前的记忆,帮助部队攻克了坚固堡垒,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像传奇,却是真实的历史。何国安用行动证明,普通人在关键时刻也能发挥巨大作用。对于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