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彭德怀去看望贺子珍,刚一进门,问:你家有没有食用油?[舔屏] 1959年9月,彭德怀到南昌出差,第一件事就是去三纬路看贺子珍,他没打招呼就来了,推开门第一句话是:“你家有没有食用油?还有盐、酱、醋够不够?”这问法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谁也没想到开场白会这么直接。 贺子珍笑着说:“油票盐票都有,您别操心。”话音刚落,彭德怀从布包里掏出两瓶花生油和一包盐放在桌上,那年头这些东西金贵,城里人买油买粮都得凭票排队,谁家也不富裕。 两人坐下后没聊过去的战斗岁月,彭德怀拿起墙角的《参考消息》问:“俄文还看得顺?”贺子珍答:“还能对付。”她当年在红军医院自学的外语底子还在,这点本事一直没丢。 贺子珍那时住在南昌已经半年多,省委给她安排了这栋两层小洋房,离八一起义纪念馆不远,她每天早起去粮站排队,拿着本地户籍本领票证,跟普通市民一样过日子,街坊们都认识她,但没人多问。 彭德怀送来的两瓶花生油,贺子珍收在墙角的玻璃瓶里,邻居们后来才知道,这油她只在孩子回家或者老同志生病时才舍得用,有次街坊问起,她说:“油紧张,省着点用。”这话在当时再平常不过,家家户户都这么算计着过。 没过多久,曾志从长沙路过南昌特意下车来看她,两个老姐妹隔着院门就认出了对方,连小名都喊了出来,当晚曾志住在二楼,凌晨被雨声吵醒时,听见隔壁贺子珍轻声念叨:“明天早点去菜场,孩子要回来吃午饭。”这些日常琐碎,才是她真实的生活状态。 那段时间,三纬路的小洋房成了老战友们的落脚点,省委秘书处的登记簿显示,一个月里来探望的军地干部有二十多人次,有人送书,有人送药,最实在的还是各种票证,这些东西在物资紧缺的年月比什么都管用。 有次贺子珍在街道办领布票,碰到一位市民为裁剪标准发愁,她二话不说撕下半尺布票递过去,对方连声道谢,后来那人才知道她的身份,逢人就说:“真是个实在人。” 彭德怀临走时叮嘱:“家里缺什么,写信到八一大楼。”这话听着像普通叮嘱,在那个年代却有特殊分量,物资紧缺时期,这样的问候比任何客套话都暖心。 贺子珍在南昌的日子过得平淡,她从不主动提起过去,更不谈那些敏感往事,邻居们看到的,是个会自己拧茶壶盖、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普通老太太,有次孩子想改善伙食,她掰着手指头算油票够不够用,最后还是没舍得。 这栋小洋房见证的是一个时代的侧面,那些来看望贺子珍的老战友,有的送来紧俏的粮票,有的捎来稀罕的副食品,这些带着人情味的往来,让特殊年代的邻里情显得格外珍贵。 1960年春天,贺子珍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节奏,她照例排队领布票,照例算计着油盐用量,墙角玻璃瓶里还存着半瓶花生油,那是彭德怀留下的,每次有客人来,她总指着那瓶油说:“得省着点用。” 彭德怀那句“你家有没有食用油”的问候,问出了战友间最朴实的关心,在物资匮乏的日子里,老战友们用最实在的方式互相扶持,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柴米油盐。 网友热评: “以前总觉得大领导高高在上,看到彭总进门就问食用油,跟走亲戚似的,突然就泪目了,这才是真正的接地气啊!” “玻璃瓶里攒半瓶油,只有孩子生日才舍得用,这不就是我奶奶当年的作风吗?那个年代的人真的把每一分钱都掰碎了过日子。” “凌晨三点贺子珍念叨着给孩子做午饭,这比任何革命故事都真实,原来英雄也有柴米油盐的烦恼,这才是有血有肉的人啊!” “建议把贺子珍住过的房子保护起来,这比网红打卡点有意义多了,一栋老房子就能看见整个时代的缩影。” “彭总自己走路去探望,现在有些领导出门警车开道,差距不是一星半点,老一辈的作风真该好好学学!” 如果穿越回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你会用现在的什么技能换一罐猪油?评论区晒出你的'生存秘籍'! 信源:中国军网
1959年,彭德怀去看望贺子珍,刚一进门,问:你家有没有食用油?[舔屏] 19
风景繁华
2025-10-13 10:54:00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