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心急如焚!庆州APEC峰会中方迟迟不表态,韩国外交为何一直“等不到人”? 庆州APEC峰会的日期越来越近了,李在明政府却陷入了明显的焦虑,原因很简单——北京到现在都没明确说是否会派代表出席。 这可不是简单的“再等等”,中方的沉默本身,就成了一个复杂的变量,摆在韩国面前,好像一道难以选择的多选题,让人很难应付。 想理解中方的沉默,就必须从三个角度去看:一是经济账,二是外交账,三是战略账。 中韩的经济关系早就不是过去那种“你生产我买”的简单模式了,2018年,韩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中,80%都是靠中国市场取得的,风光无限。 但到了2023年,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韩国对中国的贸易不再顺差,反而出现了31年来的首次年度逆差,金额高达180亿美元。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韩国核心产业的命脉几乎被中国掌握,芯片和电池,看起来高端,但制造芯片所需的镓和锗,韩国87.6%都从中国进口;二次电池的关键材料氢氧化锂,依赖度高达96.4%。 而他们自家锂储备只够用5.8天,中方一旦管制镓锗出口,韩国在多晶硅等其他材料上的依赖度,反而从68.8%升到75.4%。 在北京看来,这矛盾非常清楚:韩国一边想摆脱对中国依赖,一边又离不开,同时它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从11.6%降到6.3%,这样的伙伴,中方到底该投入多少合作热情,需要重新评估。 再看外交,近几个月中韩互动,是“价值错位”的典型,6月,中方新任驻韩大使邀请李在明访华参加胜利日活动,这是高级别政治破冰机会,但韩方担心卷入中美敏感局面,婉拒了。 这一拒绝,在中方外交账上直接划下赤字,之后,韩国试图补救,7到8月间连续三次发出邀请,涵盖经贸、文化、安全领域,但这些都是事务性邀请,级别和象征意义都比不上之前的政治邀请。 中方反应很直接:要么派中层官员应付,要么干脆不回应,这不是不想沟通,而是在表达一个意思:不对等交换,中方不接受。 直到9月15日,韩国外长赵显亲自访问中国,这才算是韩国方面真正意识到之前在外交上的失衡问题,他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试图通过高层级的接触,把两国外交互动的层级拉回到对等状态。 所以,对APEC峰会的沉默,其实是这个逻辑的延续,在高级别政治经济舞台上,北京不会轻易为一个外交账本还没“找平”的伙伴,送上高规格政治背书。 最后是战略问题,也就是始终存在的美国影响,韩国处境艰难,被夹在中美之间,但它的策略让双方都困惑。 这种“两头下注”的做法,损害了最重要的政治信任,中方强调“政治互信”和“立场明确”,而尹锡悦政府时期的芯片管制和对台模糊表态,至今仍是障碍,在中方看来,韩国没能提供稳定、可信的合作环境。 APEC峰会上的承诺不是空话,它代表实实在在的后续合作,如果韩国战略方向摇摆不定,那么今天达成的任何共识,明天都可能因为华盛顿的一句话而作废。 所以,中方对APEC的沉默,实际上是在给韩国一个战略性问题:在中美之间,你到底打算站哪边?在这个根本问题弄清楚之前,任何具体合作议题都只能暂时搁置。
李在明心急如焚!庆州APEC峰会中方迟迟不表态,韩国外交为何一直“等不到人”?
不吃药的五块
2025-10-13 15:59:4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