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乌克兰媒体报道称,乌克兰总统办公厅顾问米洛瓦诺夫表示:“战争结束后,我们将需要引进大约 1000 万劳工移民。” 毕竟现在乌克兰的人口结构早就不是战前那样了。仗打了这么久,青壮年要么上了前线,要么为了躲避战火跑到了国外。留在国内的,老年人占比越来越高。 米洛瓦诺夫自己也点到了关键,他让大家看看国内有多少养老金领取者,再算算在职的人和退休的人之间的比例。这个比例现在已经到了很危险的地步。 之前有数据显示,乌克兰战前人口大概4100多万,现在能剩下多少真不好说。光逃往欧洲的难民就有几百万,其中大部分是妇女、老人和孩子,能干活的青壮年没剩多少。 等战争真的结束,乌克兰要重建,需要的人手可不是一星半点。不管是修公路、盖房子,还是恢复工厂生产,都得有足够的劳动力才行。 可国内现有的劳动力根本撑不起这么大的重建需求。年轻人要么没回来,要么在战争中受了影响,能直接投入工作的人少得可怜。 这种情况下,引进移民就成了没办法的办法。1000万这个数字看着吓人,但要是分摊到重建的各个领域,其实也不算多。 比如农业领域,乌克兰本来是“欧洲粮仓”,战前粮食出口量在全球都排得上号。可现在农田要么被战火破坏,要么没人耕种,想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得有大量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 工业方面更不用说了,不少工厂在战争中被炸毁,设备也成了废铁。重建工厂、重新启动生产线,既需要技术工人,也需要普通操作工,这些都得从外面找。 还有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桥梁、电力设施,几乎每个地方都得修。这种重体力活,需要的是能吃苦耐劳的劳动力,单靠国内现有的人力,猴年马月才能完成。 米洛瓦诺夫特意提到养老金领取者的问题,其实是在点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现在在职的人少,退休的人多,养老金体系都快撑不下去了。 要是能引进1000万劳工,其中大部分肯定是青壮年。他们进来后既能干活,也能缴纳社保和税款,这样就能缓解养老金体系的压力,让退休老人能按时拿到钱。 可引进移民也不是件容易事。首先得有人愿意来乌克兰。战后的乌克兰到处是废墟,经济也一塌糊涂,怎么吸引其他国家的人过来,是个大难题。 周边国家比如波兰、罗马尼亚,虽然和乌克兰接壤,但人家经济条件比乌克兰好,自己国内也不缺劳动力,未必会有人愿意跑到乌克兰找工作。 再远一点的国家,比如亚洲或者非洲的一些国家,可能有人愿意来,但这些人是否有相应的技能,能不能适应乌克兰的气候和生活习惯,都是未知数。 而且乌克兰还得考虑移民政策的问题。怎么给这些移民发工作签证,能不能让他们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比如医疗、教育,这些都得提前规划好。 要是政策不到位,就算把人引进来了,也留不住。到时候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比如就业冲突、文化矛盾之类的。 还有语言问题。乌克兰主要说乌克兰语和俄语,外来移民大多不会这两种语言,沟通起来会很困难。企业还得花时间和金钱培训他们,这又会增加成本。 另外,战后的乌克兰安全问题也没完全解决。虽然战争结束了,但可能还会有残留的地雷、未爆炸的炮弹,甚至一些不稳定因素。这些安全隐患也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米洛瓦诺夫只说了需要引进移民,却没说具体怎么引进,从哪里引进。这些细节要是落实不了,1000万劳工移民的目标就是空谈。 不过话说回来,乌克兰也没别的选择。要是不引进移民,重建工作根本没法推进。经济恢复不了,国内的民生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到时候麻烦更大。 可能乌克兰后续会和一些劳动力过剩的国家合作,比如和东南亚或者非洲的国家签订劳务输出协议,通过政府间的合作来引进劳工。 同时,乌克兰也得改善国内的环境,比如提高工资待遇、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移民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让移民愿意来,并且长期留下来。 还有一点很重要,引进的移民得和国内的劳动力形成互补,而不是竞争。比如重点引进国内稀缺的技术人才,而不是和国内现有的劳动力抢饭碗,这样才能减少社会矛盾。 现在乌克兰面临的局面确实很棘手。战争留下的烂摊子需要大量人手来收拾,可国内又没人可用,只能寄希望于外来移民。 但1000万劳工移民的目标,想要实现恐怕得花很长时间。毕竟重建工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移民的引进也得一步一步来,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且中间还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情况,比如经济恢复不如预期,或者国际局势发生变化,这些都会影响移民引进的进程。 米洛瓦诺夫现在把这个需求提出来,可能也是想提前给国际社会打个招呼,让大家知道乌克兰战后的需求,为后续的合作做铺垫。 不管怎么说,战后乌克兰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已经成了定局。引进移民是目前看来最可行的办法,只是这条路到底能走多远,还得看乌克兰后续的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