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李政道,你为什么不回国养老?如果回国的话,生活比在美国好多了!人家会给他造个小别墅!派人伺候他,再配个私人秘书还有小汽车!但是李政道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我不想给祖国添麻烦! 不少人总带着 “老干部养老” 的滤镜看李政道,觉得他放着国内的优待不享,非要留在国外,可真扒开细节才发现,人家哪是嫌待遇不够,分明是觉得 “干实事比住别墅靠谱”,在国外照样把心拴在中国的科研上。 了解李政道的经历和他为中国做的实事,就知道他从来不是个图安逸的人。 李政道打小就揣着报国心,17岁那年顶着日军轰炸,从上海一路辗转几百公里投奔西迁的浙江大学,跟着束星北、王淦昌这些先生啃物理,后来又到西南联大,在漏雨的教室里苦读,那时他就和同学念叨“要为国家争口气”。 1946年他被吴大猷推荐赴美深造,31岁就拿了诺贝尔奖,成了哥伦比亚大学两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在美国早把顶尖的生活条件攥在了手里,但心里从来没放下过祖国。 1972年的时候中美刚刚破冰,他就第一时间回国,看到国内科研人才断档,比谁都着急。他没喊空话,直接动手解决问题。 上世纪80年代初,他瞅着中国年轻人没渠道接触顶尖物理研究,硬是牵头搞起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计划,也就是CUSPEA。这事儿琐碎得很,他既要亲自拟定考题,又要挨个联系美国顶尖高校争取名额,甚至帮考生审材料、办手续,有人劝他“您是诺奖得主,犯不着做这些杂活”,他却说“能给中国培养人才,再琐碎都值”。 靠着这个计划,915个中国学生走进了哈佛、MIT的实验室,后来不少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的骨干,这比送他十栋别墅都实在。 更关键的是,他在国外的资源,成了中国科研的“助推器”。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原定的50GeV质子加速器项目因经济调整下马,高能物理研究眼看要断档,李政道急得好几晚没睡,连夜拿出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替代方案——成本只要原来的三分之一,还能做前沿研究。 他借着回国的机会,一遍遍给邓小平和相关领导讲方案的必要性,又利用自己中美高能物理联合会议核心成员的身份,在美方实验室间斡旋,把加速器、探测器的关键技术和软件名单敲定在会议纪要里,逼着美方兑现支持。 工程建设时他常跨国电话追问进度,还特意建议“赶在中美会议前撞成功,让美方专家认账”,最后1988年10月16日对撞成功,邓小平视察时握着他的手说“感谢你”,这背后全是他在国外遥控协调的心血。 他所谓的“不添麻烦”,其实是不想占祖国的资源。以他的身份,回国养老肯定能享尽优待,别墅、专人照料样样少不了,但他清楚这些对科研没用。留在国外,他能继续当“桥梁”—帮中国学者对接国际实验室,把美国物理学家拉进北京谱仪合作组,一起做τ轻子质量测量实验;还能悄悄做“后盾”,1997年把自己和家人的积蓄拿出来,设了“秦惠䇹-李政道基金”,二十多年资助了四千多个本科生搞科研,这些“䇹政学者”后来不少成了学科带头人。 就连2014年,九十多岁的他还致信国家领导人,提议建像玻尔研究所那样的顶级机构,最后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大落地,他又当名誉所长盯着建设。 对李政道来说,“养老”从来不是躺在功劳簿上享福。 他在美国的办公室里,摆的不是奖杯,而是中国科研项目的进展报告;接受采访时不谈自己的待遇,总问“国内的年轻人有没有经费做实验”。 他不想回国当“被供养的名人”,更愿做“干活的搭桥人”——毕竟住别墅只能图个安逸,可培养一批人才、建成一台对撞机、搭起一套科研体系,才能真的帮到祖国。 这就是他“不想添麻烦”的底气,也是干实事的本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