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了!国宝级核专家魏世杰夫妻都为中国核事业隐姓埋名26年,或许是受辐射影响,儿子智力低下,女儿患上精神病,妻子三年前离世,80多岁的他,还要照顾两个残疾孩子。 魏世杰26年隐姓埋名的奉献与后半辈子甩不开的磨难,早把"家国"二字刻进了骨血里。1964年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之后,他本想当中学老师、写科普文章,却被系主任一句"神秘任务"拉上了开往青海的火车,直到踏进九院221厂。 那个地图上没有标记的核武器研制基地,才知道自己要造原子弹。 在海拔三千米的高原上,他每天和不稳定的炸药打交道,测定热膨胀系数这类基础参数,干的都是"虎口里拔牙"的活儿。 1969年229车间的爆炸至今刻在他脑子里,车间被炸成平地,四名同事粉身碎骨,遗骸都分不清姓名性别,后来还有次贴炸药加热片时出意外,早晨同乘班车的八个人,下班只剩他一个回来。 那些日子里,邓稼先的平易近人、郭永怀抱着保密资料牺牲的壮举,还有未婚妻林文馨的死,都成了他留下来的理由。 复旦放射化学专业毕业的林文馨在实验中遭中子辐射,熬了半年多离世,他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后来只能在小说《禁地青春》里写两人在青海湖野炊的美好片段。后来他和同科室的陈位英结婚,两个孩子出生后都送回山东老家,夫妻俩三年才能探一次亲。 1973年随基地搬到四川后,他搞出"炸药部件温度场分布"研究,拿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可这份高光没持续多久。女儿魏海燕初二时跟不上几何和物理,整夜开夜车熬到精神恍惚,大学毕业后幻听越来越严重,30岁被确诊精神分裂症,喝水要调准水温水量,馒头蒸七分钟、菜蒸八分钟,差一秒都不行。 远在老家的儿子魏刚更让人揪心,爷爷奶奶没发现他的异常,等接回身边时,已经确诊先天性智力障碍,智力停在六七岁,每天就靠看老碟片、领零花钱买可乐过日子,妈妈抢救时还在追着要零花钱。 1990年为了照顾双目失明的母亲,他申请调回青岛,本想一家团聚,却直面了"三个病人"的家庭困境:女儿疯魔、儿子痴傻,妻子陈位英拼尽全力想改变孩子,最终被压垮成重度抑郁,还出现自杀倾向。 那些年他成了家里的陀螺,早晨六点半就去女儿住处喂药做饭,盯着她完成一套喝水仪式,晚上还要照顾妻子情绪,给儿子写生活手册教他自理。 有次看到女儿被绑在精神病院的约束椅上,眼里没有光像黑洞,他转过头抹把泪,第二天还是照样早起做饭。 三年前冬天,妻子走了,殡仪馆门口只有他抱着骨灰盒,身边是保姆和保姆的朋友。 如今84岁的他还住着和女儿同小区的房子,每天早八点来女儿家"上班",晚上九点才拖着装着手机、钥匙和速效救心丸的布包回家。 女儿尿湿的裤子要及时洗,儿子站在街上发呆得按时叫回来吃饭,电视只能开小声怕惹女儿生气,唯一的放松是看足球赛,说"足球是圆的,人生也一样,没结束就有悬念"。 没人能断定孩子们的病和核辐射有没有直接关系,但在那个防护条件有限的年代,常年和放射性物质、炸药打交道的环境,终究是悬在头顶的阴影。他从不抱怨,只是说"人家有一个病号,我家三个,本质都一样是灾难,可我得撑着"。 这二十多年里,他坐了20年轮渡往返医院,在阁楼里写了15本书,把苦难熬成文字,也把对国家的忠诚、对家人的责任,都融进了"与苦难握手言和"的日常里。 这些细节里藏着最真实的重量,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看清:所谓英雄从不是活在光环里,而是在戈壁上敢拼命,在家庭里能扛事,把每一份苦都嚼碎了咽下去,还想着给生活留点儿盼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