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退役将领帅化民表示,如果国民党新主席郑丽文能够去大陆进行访问,国民党上下就都应该给予支持。 一句“愿访陆”背后,台海局势藏着这些实在事儿 最近台海话题里,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国民党新主席郑丽文那句“愿意去大陆访问”。 这话一出口,不光台湾岛内议论纷纷,大陆这边的回应也成了大家紧盯的焦点,毕竟这事儿牵动的可不只是一个政党的路线,更是两岸无数人的日子。 大陆方面的态度很快就通过国台办的例行发布会明确了。核心就绕着三个关键点:首先得守住“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个底线,这就像两岸交流的通行证,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 其次,交流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台海求和平,给两岸同胞谋实实在在的好处,最终朝着民族复兴的方向走;而合作的对象,直接点了中国国民党,希望能加强高层往来,巩固互信,保持良性互动。 这些表述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两岸交流多年来形成的基本遵循,每一个字都踩着实际需求的落点。 这事儿背后,其实牵扯着三方实实在在的考量。对国民党来说,这些年日子确实不好过,内部派系林立,你争我夺没停过,2020年败选后就一直没缓过劲来,地方选举时政策摇摆不定,把支持自己的基本盘都快耗没了。 郑丽文接手的摊子本就棘手,一边要应对党内老派势力的掣肘,一边要稳住阵脚,访陆无疑是个重要的破局机会,能不能靠这个重新站稳脚跟,大家都在看。 而民进党当局这边,显然坐不住了。一边搬出《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施压,说郑丽文没资格代表台湾和大陆签协议;一边又喊着要把防务经费提升到GDP的5%,试图制造对立氛围。 但现实情况却没给这份强硬撑腰,2025年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比还高达38%,不少行业的生计都和大陆市场绑在一起,这种经济上的依赖,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切断的。 最实在的还是台湾基层民众的想法。高雄的渔民因为“禁渔令”集体抗议,台南科技园区的厂商抱怨美方在芯片技术转让上设限,就算是绿营传统票仓的里长,私下也盼着能有大陆订单,毕竟日子过得好不好,比政治口号实在多了。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这才是大家真正的心里话。 不过,郑丽文的访陆计划能不能落地,还有两个关键变量。第一个是时机选择,她明确说现在去只能代表国民党,想等2026年地方选举拿下绿营票仓后再去,觉得这样才能代表台湾主流民意。 这个“谋定而后动”的打算,让访陆的时间线变得不确定,也得看后续选举的走向。 第二个是两岸实实在在的实力基本面。 这些年大陆的发展有目共睹,经济、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的进步大家都看在眼里,而台湾的经济对大陆的依赖度一直居高不下,这种客观存在的差距,让两岸交流合作成了顺势而为的选择。 就像台商对大陆的投资额,2025年同比增长了12%,远高于对东南亚的3%,连统一集团都选择在厦门增设研发中心,这些都是市场和现实做出的选择。 说到底,郑丽文的“愿访陆”只是一个起点。两岸关系的发展,从来不是靠单一表态推动的,而是要看是否守住共同的政治基础,是否回应了民众的真实诉求,是否能突破各种内外阻力。 无论后续进程如何,有一点很明确,两岸同胞对和平发展的期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推动局势向前的最强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