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新政落地:美国巴士与卡车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2025年11月1日这天,美国的交通工具市场迎来了一道分水岭——特朗普政府敲定的新关税正式生效,进口巴士被加征10%关税,重型卡车的税率更是飙升至25%。 但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把关税大刀并非一视同仁,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卡车凭着《美墨加协定》安然过关,中国和德国的车企却得全额买单。 在美国巴士市场,年进口额常年稳定在12亿美元左右,中国产品的占比始终保持在30%以上,尤其是电动巴士领域优势格外突出。比亚迪在美国电动巴士市场的占有率曾一度逼近80%,在加州的街头巷尾,印着"BYD"标志的电动公交穿梭往来,不少学区的校车也出自这个品牌。 可这份市场认可度没能换来政策倾斜。比亚迪在加州兰卡斯特的工厂里,一千多名美国工人每天忙着组装车辆,车里的多数零件都来自本地供应商,但就因为技术源头在中国,这些车就被硬生生归为"进口产品"。 新关税一落地,每辆中国巴士的成本凭空涨了数万美元。更让行业头疼的是,本土的蓝鸟、纳威司达等品牌产能一直跟不上需求,不少公交公司的电动化计划直接被打乱,部分线路的车辆更新只能暂时搁置。 另一边的卡车市场,则是完全不同的光景。《美墨加协定》的豁免条款成了关键通行证,墨西哥生产的公羊卡车、加拿大的重型卡车全都不用交那25%的关税。 而数据显示,美国进口的中重型卡车里,85%以上都来自这两个北美邻国,豁免政策让它们在市场上的优势进一步扩大。 美国政府还为本土车企准备了"额外福利":零件关税减免政策被延长到了2030年,只要是本土组装的车辆,制造商还能享受车辆价值3.75%的关税抵免。 福特、通用这些车企纷纷表示这是"本土制造的胜利",但美国商会很快站出来反对,认为这种做法会搅乱北美供应链,最后增加的成本还是得消费者扛着。 政策落地后,一连串连锁反应已经显现。美国公交协会发出提醒,公交公司可能会因为成本上升延缓车辆更新,最终影响服务质量。比亚迪兰卡斯特工厂的工人们也开始忧心忡忡,要是订单减少,自己的饭碗可能就保不住了。 而本土巴士厂商的处境同样不容乐观,像去年只卖出82辆车就倒闭的Proterra,已经让缅因州直接取消了20辆巴士订单,芝加哥和洛杉矶也在重新评估采购计划。 法律层面的变数也不小。这次加税依据的是《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理由是"维护国家安全",但在此之前,类似的征税举措曾被法院裁定无效,美国最高法院已经定下在下月审议这次关税政策的合法性。 面对关税壁垒,不同企业开始各寻出路。一些卡车厂商干脆把生产线搬到了墨西哥,借着地理优势和豁免条款降低成本;零部件供应商则加速在美国建厂,只为符合"本土组装"的要求,拿到补贴优惠。 可巴士企业因为享受不到盟友待遇,只能硬扛着成本压力。 加拿大和墨西哥还在继续争取扩大豁免范围,北美供应链的博弈远没到结束的时候。这场以"保护本土"为名的关税调整,正悄然影响着数千名工人的生计,也让美国的绿色出行目标蒙上了一层阴影。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对此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