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星舰一旦成功,将彻底终结中国卫星发射海外订单。星舰成功意味着什么?会对中国海外卫星发射订单产生多大影响? 星舰确实是航天圈的 “狠角色”。SpaceX 给它的定位是 “可重复使用超重型运载火箭”,设计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能冲到 150 吨,是中国现役最大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 3 倍还多。 更让人关注的是成本,马斯克放话要把发射单价压到每公斤 100 美元,这比现在主流的每公斤 5000 美元直接降了一个量级。 要是真能实现这个目标,低轨卫星星座的发射成本会大幅缩水,对追求规模化部署的客户来说,确实有不小的吸引力。 可问题是,星舰现在还没真正 “修成正果”。 从 2020 年至今,几次试飞不是空中爆炸就是着陆失败,最近一次 2024 年的试飞算是有进步,但离稳定运营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航天领域从来不是 “设计图纸多牛” 就能定输赢,“飞得稳不稳、故障率低不低” 才是客户最看重的硬指标。 咱再说说中国的卫星发射业务。长征系列火箭从 1970 年首飞至今,已经完成了超过 500 次发射,成功率稳定在 96% 以上,这个数据在全球主流运载火箭里稳居前列。 海外订单方面,中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就开始做国际商业发射,截至 2023 年底,已经为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超过 100 颗卫星的发射服务。 巴基斯坦的遥感卫星、沙特的通信卫星、阿根廷的地球观测卫星,都是长征火箭送上去的。 这些客户的回头率可不低,比如沙特 2023 年就又追加了两颗卫星的发射订单。 可能有人会说,星舰成本低啊。可中国的商业发射成本也没闲着。 长征八号改型火箭通过可重复使用技术和规模化生产,已经把近地轨道发射单价压到了每公斤 5000 美元左右,要是未来批量生产,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中国有完整的航天产业链,从卫星制造、火箭生产到发射服务、地面测控,全流程都能自己搞定。 客户要啥样的定制化服务,咱都能满足,不像有些国家,火箭能造但卫星零件得进口,测控还得依赖别人,后续维护全是麻烦事。 还有深空探测,中国的嫦娥探月、天问探火已经积累了成熟技术,现在已经有几个国家在跟中国谈月球卫星的发射合作,这可是星舰目前覆盖不到的领域。 退一步说,就算星舰真能实现低成本发射,也不是所有国家都能用上。 美国对航天技术出口有严格限制,比如 “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TAR),很多国家买美国的发射服务,还得接受政治附加条件,比如不能和某些国家合作,不能用于军事相关用途。 而中国的合作原则一直是 “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尊重各国主权和意愿”,这一点很受发展中国家欢迎。 还有,中国现在不只有国家队,民营航天公司也已经崛起。 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火箭,是全球首款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成本比长征系列还低,已经拿到了海外小卫星的发射订单。 未来中国航天是 “国家队 + 民营队” 双轮驱动,既能接大型卫星的发射订单,也能搞定小批量、快速响应的发射需求,覆盖的市场面比星舰广多了。 其实外媒的说法,本质上是低估了中国航天的积累,也高估了单一火箭的影响力。 中国没必要跟星舰拼单一的成本,而是要发挥自己的综合优势,在高可靠性、定制化服务、深空探测这些领域继续做深做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