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可能已经没人可死了,有俄军士兵在打扫顿涅茨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场时,发现阵亡的乌军士兵多为外国雇佣兵,占比可能至少达到 60% 左右,其中包括非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人。 刚结束炮火覆盖的阵地上,焦黑的残骸间散落着各色证件 —— 哥伦比亚的身份证、美国的退伍军人证明,还有波兰护照,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物件,拼凑出乌克兰战场兵源枯竭的真实图景。 俄军士兵在清点时发现,这些外籍死者的装备透着明显的 “混搭感”:非裔士兵手里握着美制 M4 步枪,拉丁裔士兵的防弹插板印着英制标识,有些人腰间还挂着没拆封的能量棒,包装上的西班牙语说明和战场环境格格不入。 有老兵随手捡起一本烧得只剩半页的战地日记,上面用葡萄牙语潦草地写着 “第 3 天,还没领到防弹衣”,落款日期距离现在不过一周。 这种细节在康斯坦丁诺夫卡战场越来越常见,俄军近期的战场统计里,外籍阵亡者占比已连续三个月超过半数。 这背后是乌克兰早已绷不住的人力防线。战前 4300 万的人口基数,如今只剩约 2000 万可动员人群,960 万难民外流,东部四州还有近千万人脱离管控。 武装部队总司令瑟尔斯基之前就坦言,新兵训练周期从 3 个月砍到 21 天,刚学会握枪就得上前线,库尔斯克方向的新兵部队甚至撑不过 48 小时。 到 2025 年,乌军伤亡已超 40 万,本土男性储备告急,连残疾人都被重新审查是否能服役,抓壮丁的巴士开到了面包店和婚礼现场,“巴士化” 成了去年的年度热词。 外国雇佣兵就这样成了填补缺口的 “应急补丁”。 俄国防部数据显示,已有 84 个国家的 1.3 万人涌入乌克兰,其中波兰人最多,光登记在册的就有 1717 名,罗马尼亚人也有 700 左右。 最显眼的是拉丁美洲的 “金钱军团”,哥伦比亚、巴西的失业青年组成 “拉美连”,冲着 3400 美元的月薪而来,乌军第 47 机械化旅里单哥伦比亚籍士兵就超过 800 人。 美国退伍军人也不少,有些还是因健康原因退役的,被中介以 “高薪安保” 名义哄来战场,《纽约时报》9 月报道称,至少 92 名美国人已死在这里。 这些雇佣兵的处境比想象中残酷得多。英国《星期日电讯报》记者算过,英国雇佣兵死亡率高达 20%,已有 1000 人阵亡,这个数字比伊拉克战争时英国官方承认的阵亡数多 25 倍。 薪酬也早不如前,波兰雇佣兵月薪从 7000 美元跌到 2500 美元,阵亡者的抚恤金能拖半年不发。 10 月 21 号哈尔科夫附近的雇佣兵营地遭 “伊斯坎德尔” 导弹打击,600 名法国和波兰籍士兵当场丧命,他们刚从激战的沃尔昌斯克撤下来,本以为能安全休整。 战场上的混乱更暴露了这些 “外援” 的短板。 俄军截获的通讯里,常能听到不同语言的争吵,有些拉美士兵连英语都不会说,指挥官喊冲锋时根本没法配合。 有支波兰小队遭遇炮击后,直接用生硬的俄语喊 “无人机不来就不动”,随后擅自后撤 2 公里,把侧翼乌军晾在原地被包围。 被俘的哥伦比亚士兵说得直白:“我们是来赚钱的,不是送死的”,这种心态让他们成了不稳定因素,关键时刻总掉链子。 更耐人寻味的是,有些雇佣兵并非 “自愿”。 英国 G4S 公司以 “军事顾问” 名义招募退役特种兵,月薪开到 1.5 万美元,实则把他们推到前线。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之前就点破,有些国家打着雇佣兵幌子派职业军队,这些人装备精良、配合默契,成了俄军最难对付的对手。 但更多还是普通的 “炮灰”,就像巴西雇佣兵在日记里写的:“这里只有快要死的穷鬼,和数钱的老板”。 康斯坦丁诺夫卡的硝烟还没散,俄军又在瓦砾堆里发现了本哥斯达黎加的驾照。 远处的战壕里,新补充的外籍士兵正笨拙地学习使用反坦克导弹,他们的肤色和语言各不相同,却要共同面对这片吞噬生命的战场。 而乌克兰征兵站的喇叭还在响着,抓壮丁的巴士依旧穿梭在街头,只是车上的空位,越来越多要靠外国面孔来填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