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最近第 20 次踏上中国土地,从 2000 年到现在,平均每两年就来一次。这不是普通外交访问的频率,是战略节奏的体现。 尤其是在俄乌冲突持续三年后,这场访问透出的信号格外清晰 —— 曾经在合作中带着几分审慎的俄罗斯,正在彻底放下顾虑,用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与中国的协作。 这次访华期间,普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方签署了 20 余份合作文件,覆盖能源、航天、人工智能等几乎所有关键领域,这种广度在几年前还难以想象。 要知道,早年间俄罗斯在对华能源合作中总留着后手,管道天然气出口占比长期徘徊在低位,甚至在汽车市场准入上设着隐形门槛。 但现在不同了,2024 年前 11 个月,中国向俄罗斯出口汽车就达 106 万辆,把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墨西哥的 42 万辆远远甩在身后,俄罗斯已然成了中国汽车最核心的海外市场。 这种转变藏着俄乌冲突三年里的深刻教训。 冲突爆发后,美西方挥出的制裁大棒让俄罗斯成了全球被制裁最多的国家,德国对俄出口缩水到不足其总额的 1%,连长期依赖的欧洲能源市场也大幅萎缩。 就在这时,中国市场接住了俄罗斯的出口需求:2024 年前 10 个月,中国占俄罗斯对外贸易的比例飙升到 34%,而 2021 年这一数字还只有 18%。 石油出口的 45%、煤炭出口的近一半、管道天然气出口的 23% 都流向了中国,原本分散的能源出口格局,逐渐向中国市场聚拢。 更关键的是,美国试图用二级制裁阻断中俄合作的算盘落了空。 那些针对与俄交易企业的限制条款,本想逼中国企业退缩,却没想到中美关系的大背景让中国企业认清了现实 —— 即便脱离俄罗斯市场,也难逃被遏制的命运。 于是,中俄贸易不仅没降温,反而在能源、工业制品等领域越走越近,连西伯利亚力量 2 号天然气管道这样的大项目,即便俄方因财政紧张暂时取消税收减免,三国合作的基本框架也没动摇。 普京在记者会上的表态耐人寻味,他直言俄中关系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还特别认可中方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 “正当其时”。 这种认可背后,是俄罗斯对单极世界的彻底失望,也是对多极化伙伴的迫切需求。 三年冲突让俄罗斯看清,依赖西方市场的脆弱性远超想象,而与中国的合作恰好能补上短板:中国能提供稳定的市场和工业制成品,俄罗斯有丰富的能源和资源,这种互补性在 “去全球化” 的大背景下愈发珍贵。 如今的俄罗斯经济数据也在推着合作加速。 2024 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虽达到 3.5% 至 4.5%,却面临着低失业率与高通胀并存的特殊滞胀状态,劳动力短缺成了硬性制约。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投资和技术输入变得尤为重要,从汽车生产线到农业机械,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数字技术应用,中国元素正在填补西方撤离后留下的空白。 这次访华期间,普京还特意出席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与中方共同回望二战时的并肩作战历史。 这种历史共鸣与现实需求的叠加,让中俄合作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正如德国学者观察到的,推动俄中走近的因素是长期且结构性的,即便未来国际局势有波动,这种基于利益互补与战略互信的协作,也很难被轻易撼动。 二十次访华的足迹,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合作曲线。 从最初的谨慎试探到如今的深度绑定,三年战争教会俄罗斯的,或许正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与真正的战略伙伴并肩前行。 而普京这次带来的合作清单,就是最直接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