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于钓鱼台偶遇陌生少女,问道:“你父亲是?“女孩俏皮答:“我父亲可了不起,说了您也不认得!“这寥寥数语,却令她多年后回想时肃然起敬。 熊向晖出生在1919年,家里是山东掖县的官宦人家,父亲做过湖北高等法院刑庭庭长。他排行老五,从小就聪明,1936年考上清华大学中文系。那时候抗日救亡运动正热,他积极参加,还在12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学校里,他当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清华分队的秘书,干劲十足。组织上看出他有潜力,就派他去执行特殊任务。1937年,他奉命去长沙,报名参加胡宗南的第一军湖南青年第三战地服务团。为了掩护身份,他把原名熊汇荃改成熊向晖。这一步棋走得稳当,让他一步步接近国民党高层。 到了1938年1月,胡宗南在武汉接见服务团成员。熊向晖在会上表现突出,回答问题时引用孙中山的话,说抗日就是革命,胡宗南听后印象深刻,当场和他单独谈话。之后,胡宗南保送他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学习。1939年3月毕业后,他直接成了胡宗南的侍从副官和机要秘书。每天处理机密文件、起草讲话稿,这些事让他接触到国民党内部的核心机密。胡宗南信任他,把他当亲信用,但他心里清楚,这是组织布置的闲棋冷子,非关键时刻不动用。 1943年5月,胡宗南根据蒋介石命令,部署八个师合围延安。熊向晖在办公室整理文件时看到作战地图,就借故外出,把情报通过秘密渠道传出去。三天后,重庆报纸曝光了计划,胡宗南只好取消行动。这件事让延安避免了一次大危机。熊向晖干这些事时,特别小心,从不露痕迹。1947年2月,他和湛筱华结婚,蒋经国还当证婚人。婚后没多久,胡宗南召他回身边,告诉他3月10日要进攻延安。他查看绝密文件,记下内容,通过胡宗南的机要通信员转给联系人。3月19日,西北野战军转移了中央机关,胡宗南扑了个空,只剩空城。 熊向晖这些年潜伏下来,从没对家人透露半点。1947年9月,他去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研究院读政治经济学,1948年9月拿了社会科学硕士学位。1949年回国后,直接归队。11月6日,在中南海勤政殿,他遇到张治中、邵力子这些人,张治中问他何时起义,周恩来纠正说,他是归队,不是起义。毛泽东后来评价他一个人顶几个师。周恩来也把他列为情报工作的后三杰之一。这些经历,让他从情报战线转到外交领域。 1961年秋天,周恩来在钓鱼台国宾馆遇到7岁的熊蕾。她当时独自留在走廊,周恩来走过去问她父亲是谁。她回答说父亲了不起,说了你也不认识。周恩来笑起来,问她父亲是不是姓熊,然后给她糖果,让她转告父亲,延安的老朋友问好。熊蕾回家把糖给父亲,熊向晖盯着糖沉默了会儿。那是当年情报传送的暗语。周恩来用这种方式确认身份,并表达问候。熊蕾小时候不懂这事的深意,二十年后,她整理父亲遗物时,看到一本手册,记录了1949年见周恩来的事,才明白父亲的贡献。 解放后,熊向晖转入外交部,先当新闻司副司长,后来是办公厅副主任。1962年,他被派去英国,当驻英国代办处常任代办。那时候中英关系复杂,他处理日常事务,驻馆在伦敦波特兰街49号,原国民党大使馆旧址。1967年1月结束任期回国。1971年,他作为周恩来的助理,参与中美外交活动,包括基辛格访华的准备工作。1972年,他出席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团会议,然后出任中国驻墨西哥首任大使。在墨西哥,他处理建交后的各种事宜,一年后调回国内。 1978年后,熊向晖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还兼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他主持不少会议,协调外交学会的活动。1982年10月,他接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党组书记兼副董事长,一直干到1993年离休。这些年,他把情报工作的严谨带到外交上,处理国际关系时稳扎稳打。熊蕾长大后成了新华社记者,父亲的经历让她对历史有更深的认识。熊向晖晚年住在北京东四胡同小院,喜欢给孙辈讲故事,但从不夸大自己的事。 熊向晖一辈子低调,2005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他的事迹后来通过回忆录《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传开,里面记录了从潜伏到外交的点点滴滴。很多人读后感慨,那一代人为了国家,付出太多,却从不张扬。熊蕾在书里也写了父亲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这些隐秘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