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2岁的抗战老兵马丹林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了管子。而他身价100亿的儿子马未都,看了父亲一眼后,直接对医生说:“拔掉管子,不给他治了!” 马丹林这个人,出生在1926年的山东荣成,那地方靠海,渔民多,他家就是典型的渔家子弟。小时候没少帮家里干活,捕鱼啥的,但家里人挺重视念书,让他上学堂认字。抗日那会儿,日本人侵略,村里很多人遭罪,他弟弟还被杀了,这事儿让他下定决心参军。 扔下书本,扛起枪,就这么上了前线。打仗那几年,经历了不少硬仗,比如孟良崮战役,他在那趴山坡上射击,渡江时划船过河,子弹飞来飞去。一次战斗,整个连队39个人,就他一个活下来,身上到处是伤疤。 解放后,他没退伍,继续在部队干,进了空军,当指导员,后来升政委,管士兵训练和思想工作。退休后,过上普通老头日子,养花种草,带孙子。马未都呢,是他儿子,1955年生的,从小听着父亲讲打仗故事长大。 马未都早年日子也不易,文革那时候下乡,后来回城干过各种活计,慢慢对古董感兴趣,钻研瓷器啥的。靠着这股劲头,他创办博物馆,收藏一大堆宝贝,身家上亿。1998年,马丹林72岁,得重病,瘤子长在肚子里,手术后情况不好,全身插管维持生命。 医生说治不好,马未都就决定拔管,不继续治疗。这事儿当时闹得挺大,很多人不理解,说他有钱为啥不救爸。其实,马丹林自己提的,他觉得作为老兵,不想靠机器吊着命,要体面走。马未都尊重这意愿,虽然挨骂,但没后悔。拔管后,没几天,马丹林就走了,走得安静。马未都后来在采访里说,这不是见死不救,是给父亲尊严。 话说回来,这事儿反映出啥?现在医疗发达,很多人纠结要不要抢救老人,拖着命苦不苦?马丹林那种老兵心态,宁可痛快走,也不愿遭罪,这挺有道理。马未都作为儿子,赚大钱了,但没忘本,办博物馆推广文化,还捐东西给国家。 他爸的教育影响深,强调做人要正直。回想马丹林一生,从渔村小子到战场英雄,再到空军干部,一辈子没白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