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刘禅出降,蜀汉灭亡。魏将庞会手提鬼头刀径直冲入关府大呼:“吾乃庞德后人

趣史小研究 2025-11-10 03:11:43

263年,刘禅出降,蜀汉灭亡。魏将庞会手提鬼头刀径直冲入关府大呼:“吾乃庞德后人今日前来报仇,关羽后人上前送死!”说完手起刀落将关府老幼妇孺诛杀殆尽,一个不留! 263年,对蜀汉来说是末日。邓艾偷渡阴平,奇兵天降,直插成都。那位“扶不起”的后主刘禅,在“战”与“降”之间,选择了后者。他开城出降,蜀汉,这个由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一代人打拼出来的基业,亡了。 成都城内,一片混乱。蜀汉的官员们忙着交接、保命,百姓们惶恐不安,不知道明天会怎样。就在这片降服的死寂中,庞会,手提鬼头刀,登场了。 他没忙着去府库抢金银,也没去皇宫看热闹。他带着亲兵,径直冲向一个地方——关羽的府邸。 于是,就有了标题里那震撼的一幕。他站在关府门前,厉声大喝,宣告自己的身份和来意:“吾乃庞德后人,今日前来报仇!关羽后人上前送死!” 这声呐喊,是吼给关家人听的,也是吼给他九泉之下的父亲听的。 随即,刀光亮起。这场杀戮,史书记载得极其冷酷。 庞会为什么这么恨?这仇,得从44年前说起。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打的就是襄阳和樊城。那时的关二爷,正是人生巅峰,水淹七军,擒于禁,威震华夏。 而庞会的父亲,庞德,就是关羽巅峰期的“背景板”之一,也是最硬的那一块。 庞德本是马超旧部,投降曹操后,非常受器重。襄樊之战,他自告奋勇,抬着棺材出征,誓与关羽决一死三。这份“刚”,和关羽的“刚”,是同一种脾气。 那场仗,庞德确实打得英勇,甚至在混战中一箭射中了关羽的额头。只可惜,天不帮他。关羽掘开汉水,大水袭来,曹军全军覆没。 庞德被活捉。关羽看他是条汉子,想劝降。 可庞德的“刚”上来了。他破口大骂,宁死不降。史书记载,关羽最终“遂斩之”。 这一斩,在219年,是战场上的快意恩仇。但在一个叫庞会的孩子心里,这就是天塌了。 庞德被杀时,庞会还是个几岁的孩子。 从此,“为父报仇”这四个字,就是他一生的“主线任务”。 他活在魏国,顶着“忠烈之后”的光环。他必须勇猛,必须上进,因为他要继承父亲的爵位,要爬上高位,要手握兵权。 别人当兵,可能是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封妻荫子。庞会不一样,他努力的尽头,是蜀汉,是成都,是关府那块门牌。 这44年,魏国和蜀汉打打停停。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魏国也换了好几代领导人。庞会从一个孩童,熬成了中年将领。他心里的那团火,非但没灭,反而越烧越旺。 他等的,就是蜀汉国破家亡的这一天。 2025年的我们很难理解这种执念。但在那个“父仇不共戴天”的年代,这就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之一。 我们今天能知道这件事,全靠一本史书——《三国志》。 这事儿在正文里没细写,但在裴松之做的注里,引用了一本叫《蜀记》的史料,留下了这冰冷的几个字: “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翻译过来,就是:“庞德的儿子庞会,跟着钟会、邓艾伐蜀。蜀国灭亡后,把关羽的家族,给灭门了。” 这几个字,背后是血流成河。 “尽灭关氏家”,意味着关羽在成都的后代,无论男女老幼,一个不留。 我们得搞清楚,关羽的后代在蜀汉是什么情况? 关羽死在麦城,他的长子关平也一起遇难了。他的二儿子关兴,在蜀汉继承了爵位,但死得早。关兴的儿子叫关统,也早早病逝,没有留下儿子。 所以,当时在成都继承关羽香火的,是关兴的另一个儿子,叫关彝。 庞会要找的,就是关彝这一脉。 当刘禅在城外投降时,关彝可能还在府里,以为投降了就能保全性命,毕竟他是“功臣之后”。 他万万没想到,44年前他爷爷在战场上斩杀的一个降将,会有一个儿子,在44年后,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完成这场隔代复仇。 这场灭门惨案,是《三国演义》里都没有细写的黑暗面。 它不“义”,也不“仁”,它只有最原始的仇恨和最彻底的清算。 庞会这一刀,砍下去的,是关羽的血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也是在给那个持续了近百年的三国乱世,划上了一个血腥的句点。 从黄巾起义开始,到蜀汉灭亡,这个时代所有的英雄豪情、忠肝义胆,最终都和这些恩怨情仇混杂在一起,被新时代的铁蹄踏碎。 庞会完成了他父亲的“遗志”,也让自己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残忍”那一页上。但对他自己来说,44年的等待,在那一刻终结了,他的人生,也终结了。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逻辑,简单、粗暴,不讲道理。

0 阅读:145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