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翻脸不认人”?2025年,中俄间的贸易突然“降温”,一纸关税新

小张的社会 2025-11-11 11:14:18

缓过劲来的俄罗斯“翻脸不认人”?2025年,中俄间的贸易突然“降温”,一纸关税新政,直接把中国汽车关税从15%抬到了38%,中方出手让俄冷静!   当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市占率刚冲到六成以上,一场政策变动突然打乱了原本顺畅的贸易节奏,这背后到底是单纯的产业保护,还是双边合作出现了新变数?   2022 年之后,随着部分海外车企退出俄罗斯市场,中国汽车抓住机遇迅速填补空白,2024 年对俄出口量增长 30.5%,累计销量突破百万辆,出口金额达到 152 亿美元,15 个最畅销品牌全被中国车企包揽,市占率一度高达 68%。   那段时间,中国汽车从乘用车到工程车辆全面开花,重卡出口量一年就达到 14 万辆,市场占比从 5% 飙升至 63%,俄罗斯也连续两年成为中国汽车最大出口市场。谁也没想到,这样火热的合作场景在 2025 年迎来转折。   2024 年底,俄罗斯宣布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调整进口汽车关税,系数直接提升至 20%-38%,中国汽车的清关费用最高增加了 3 万卢布,折算成人民币约 2637 元。   这还不是全部,此前的 2024 年 10 月,俄罗斯就已将新进口汽车的报废税率提高 70%-85%,大排量二手车的报废税更是从 130 万卢布涨到 237 万卢布,涨幅近 83%。   雪上加霜的是,俄罗斯还对中国汽车实施更严格的认证审查,不仅点名部分中国品牌卡车存在缺陷禁止上路,还暂停了汕德卡某型号卡车的销售并要求召回,理由是不符合噪音限制和防护标准等强制性要求。   一系列政策的叠加效果立竿见影,2025 年前 9 个月,中国汽车对俄出口量同比下滑 58%,仅 35.77 万辆,俄罗斯也从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市场滑落至第三位,被墨西哥和阿联酋超越。   9 月的销量榜单更能说明问题,哈弗、吉利、奇瑞等中国品牌虽然仍占据前十中的六席,但销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奇瑞和长安的跌幅甚至达到 50% 左右。   俄罗斯之所以突然收紧政策,核心原因还是为了保护本土汽车产业。在中企的强势冲击下,本土品牌拉达的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产量持续下滑,部分工厂面临停产危机。   加上俄罗斯经济正处于结构性衰退,通胀率达到 10%,卢布汇率波动剧烈,基准利率长期维持在 21%,汽车贷款年化利率飙升至 30%,消费者购买力大幅萎缩,政府只能通过提高关税、加强审查等方式,为本土企业创造缓冲空间。   另外,不少俄罗斯消费者还在观望丰田、宝马等传统品牌的回归,持币待购的心态也影响了中国汽车的销售。   面对这一局面,中国方面没有采取强硬对抗,而是用更具智慧的方式应对,既展现了大国风范,也凸显了自身实力。   中国车企没有一味抱怨,而是主动调整策略,长城汽车早已布局的 KD 组装工厂发挥了关键作用,本地化率超过 65%,不仅成功规避了高额进口税,还能享受俄罗斯本土产业补贴。   其他企业也纷纷跟进,要么深化本地化生产,要么优化产品适配极寒环境,要么搭建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用长期深耕替代短期盈利。   这种灵活应变的能力,恰恰体现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成熟度 —— 不再依赖单一市场,而是能根据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在全球市场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出口量下滑,2025 年第一季度俄罗斯 85% 的进口新小轿车仍来自中国,中国品牌在当地的根基并未动摇。这背后是中国汽车质量和技术的硬实力支撑,也是多年来积累的市场基础。   俄罗斯的政策调整虽然带来了短期冲击,但从长远来看,也倒逼中国车企提升本地化运营能力,减少对政策红利的依赖,这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未必是坏事。   说到底,国家间的贸易合作本就会随着各自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俄罗斯的关税新政有其自身考量,但中国的应对更显从容底气。   毕竟,如今的中国汽车已经稳居全球出口第一大国,2024 年出口量达 585.9 万辆,同比增长 19.3%,全球市场的广阔空间足以消化单一市场的波动。   那么,你认为俄罗斯的政策调整会持续影响中俄汽车贸易吗?中国车企的本地化策略能顺利突破当前困境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0 阅读:4
小张的社会

小张的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