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圈子里都在传一句话:日本现在最慌的,其实不是航母下饺子,也不是火箭炮射程,而是中国哪天真的动手,把他们这些年悄悄埋在中国地下的“钉子”一根根拔出来。 近些年,外界的视线从中国的军事硬件慢慢移向了一个新焦点。 看中国有没有能力一举打破日本在华长达百年的、看不见的影响力网络。 说日本在中国的渗透活动其实并不是零散几个案子,而是一个延续已久、并随着时代在不断进化的系统化架构。 这个系统架构大致可以拆成两条支柱:一条是“硬渗透”,另一条是“软渗透”。 而如今,这个架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被破坏、被瓦解的风险。 先说硬渗透,日本过去在中国的战略重心,一直是通过传统地理情报、地形测绘、军事侦察等方式来获取影响力。 但现在,他们的侧重点已悄然转换方向。 换句话说,不只是进情报,也想进经济、进产业。 虽然形式变了,逻辑却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1901年日本成立了“东亚同文书院”,表面看是学术机构,实际上却是间谍培训场。 很多研究说,这所“书院”培养了5000多名所谓学员,他们以“旅行考察”为名进入中国内地。 测河宽、量城墙厚、看交通场所、记铁路桥梁。 比如有人用274天从北京一路走到伊犁,他们的报告后来被拿去当作侵华战略的参考蓝本。 九一八事变中,东北三省在四个月内就被占领,其中关键情报正是那些“书院生”提供的。 这种实地物理测绘、地面侦察的方式并没有在战后消失,而是换了新技术、变得更隐蔽。 最近中国查处的许多“非法测绘”案件中,就有日本护照持有者参与。 中国官方披露,2020年查处2300起非法测绘案件,其中国外嫌疑人持日本护照比例很高。 这些人用无人机飞越军事基地,获取的数据精度竟然足以支撑导弹打击目标。 还有一些日本人打着“温泉旅游开发”“海岛科研”的旗号,在山东、海南等地做水文勘察、地理测绘,实则是在为日本潜艇标定隐蔽航道,这是传统侦察逻辑的直接延续与进化。 再往下看,更核心、更高级的渗透方向已经转向经济层面。 日本很多大厂、投资企业并不是单纯做贸易,而是切入了中国关键产业链。 举例来说,日本的两家轴承大厂NSK株式会社 和 NTN株式会社 就长期在中国高端轴承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不止工业,日本在农业、种子、粮食品种这些“民生根本”上也有深度布局。 举个例子,日资通过合资农场、种子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技术合作”“优良品种引进”为幌子,实质上把中国重要的种植数据、品种信息、培育能力慢慢纳入他们的体系。 像某日本大公司入股中国知名种业公司,目的是探查种子到餐桌这一完整链条的信息。 这样一来,日本的“软硬合一”渗透,就不是传统换枪炮换土地的那种,而是换“技术+数据+产业链控制”的现代方式。 接着是“软渗透”,文化、学术、舆论这些看似无形、却极具长远影响的力量。 日本动漫、游戏、流行文化在中国市场规模巨大,据估算每年超过数百亿元人民币。 虽然商业利益显而易见,但背后也有“文化输出”逻辑。 通过娱乐产品,让受众对日本文化亲近、对历史中的侵略部分弱化、甚至被忽视。 日本在二战及其相关历史上的角色,有时在部分文化产品中被淡化,或者通过“轻松娱乐”的方式被包装。 在学术层面,日本的投入也精准而隐秘。 每年有上万名日方交换生、访问学者进入中国高校。 还有诸如 笹川和平基金会 这种机构在中国高校、研究项目中投入巨额资金。 用这些焦点,资助一些高校的敏感专业、涉及高新技术或战略领域的学者。 虽然资料未必全部公开,但其作用在于通过资助、交流、项目合作,培养对日方有好感或能为其“代言”的学者和人脉。 于是,一个由文化消费+学术投资+人脉网络组成的“影响力生态”在中国悄然形成。 面对这样的系统性渗透,中国并没有坐视不理。 中国在法治层面、社会层面开始动真格反制。 比如新版的 反间谍法 在2023年修订,扩大了监控范围,将很多原本处于“灰色地带”的网络渗透、数据窃取行为明确定性为非法。 与此同时,国家也提升了全民反间谍、防渗透的意识,并鼓励群众举报可疑外部势力。 这样的社会防御网一点点织起,令渗透活动的成本急剧上升。 其实,这种反制已经开始显现效果。 日本在华投资和侨民数量在近几年显著下降,一方面是市场风险上升,另一方面也是被中国系统性反制所影响。 日本曾经寄希望于通过这一套系统来牵制中国的发展,如今却发现,这条路可能越走越危险。 国家安全不仅仅是军舰飞机的对抗,也包括数据、产业链、文化、学术这些看不见却实实在在的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