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昨晚写道:“我们可以看见大陆方面对赖清德,已从昔日称呼他是‘顽固台独工作者’,如今已变成鼓吹分裂的‘战争制造者’,明确将他定位在‘敌对的一边’,因而才会在军事行动之外,进一步对个别政治人物、亲绿网红发动立案侦查、征集犯罪线索。” 单从这样一句话里,咱就能感受到两岸关系的风向,已经不是上个十年那样了。 在这个时间节点,这个变化实在是挺微妙。今年不仅是抗战胜利80周年,也是台海局势震荡的一年。 赖清德在2024年5月刚刚上台,不到一年半,从大陆官方话语的“顽固台独工作者”,跳级成了“战争制造者”,这种实打实的升级,并不只是称呼的改变。 这背后有着非常清晰的信号:咱中国对“台独”分子的容忍度,正在急速降低,把他们当成了可能引发非和平手段的高危触发点。 过去说“分裂者”,更多是放在政治分歧的框架里,今天叫“战争制造者”,那就是把对方明确锁定在了对立面。 这其实反映了咱大陆对台海风险的重新判断:不再只是防止分裂,而是在防止分裂的同时防止冲突。 赖清德怎么突然就成了“战争制造者”?这事儿得从他上台以来的表现说起。 2024年5月,他就拿出“互不隶属”的所谓“新两国论”,台面上直接突破了“柔性台独”的底线。 过去民进党当局还多少会遮遮掩掩,赖清德这一套,等于明牌挑衅,把对岸明明白白地称为“境外敌对势力”,这已经不是称呼的改变,而是把两岸的对立推到极限。 过去一年多,赖清德口口声声“抗中保台”,表面上说是保安全,实际上却是不断制造风险。 他一边动员台湾地区的行政资源,阻挠两岸正常交流,一边大力推动与外部势力勾连,哪怕是以牺牲民生和经济为代价。 很多台湾地区民众其实心里清楚,这种“抗中保台”,真正保住的到底是谁的利益?反而是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 不仅如此,赖清德还在实操层面推动一系列分裂活动,从教材、法律到媒体宣传,全面“去中国化”,不断强化对立氛围。 更不用说他身边的亲绿网红、政治人物,时不时就在社交平台上煽风点火。可以说,这种“带节奏”的方式,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两岸推向无法回头的对立。 咱大陆当然不会坐视不理。相关部门不仅在军事层面保持高压,法律手段也同步发力。 对赖清德等个别政治人物、亲绿网红,启动立案侦查、公开征集犯罪线索,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政治警告,而是把法律追责提前摆上了桌面。 这里头,其实正好对应着《反分裂国家法》第8条有关“非和平方式”的条款。法律和军事手段的结合,形成了台海局势的“立体防线”。 再看看今年10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表态,更是点名“台独是台海最大威胁”。 这不是外交辞令,实际上是在为一系列打“独”举措提供明确的官方立场。无论是法律追责,还是军事震慑,背后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其实,台湾地区的舆论也不是铁板一块。赖清德的“抗中保台”政策,虽然在选举期间有一定号召力,但时间一长,经济压力、社会不稳定的后果就显现出来。 很多民众发现,台海局势紧张,直接影响到台湾地区的投资、就业环境,“抗中”口号喊得越响,经济就越难转身。 有人开始质疑,这种对抗到底值不值?是不是只是在为少数人的政治利益买单? 今年,特朗普完成连任,开启了他的第二个总统任期。 美国在亚太的政策,变得更加“模糊”,嘴上说坚守一个中国原则,背地里却时不时搞点“战略模糊”,既不愿意直接冲突,又舍不得放弃台湾这张牌。 特朗普团队对台湾地区的支持,变得更加不可预测,既有象征性的军售和政治表态,也有收缩承诺、避免直接涉险的现实考量。 台湾地区想借力外部势力“保安全”,结果反而让自己处在更大的风险之中。 回到赖清德本人,现在被大陆定性为“战争制造者”,实际上已经划出了红线。 按照《反分裂国家法》,一旦触发相关条款,赖清德极有可能面临刑事责任。法律的红线不是摆设,历史的清算更是板上钉钉。 对于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人,历史评价不会温和善良。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势不可逆,任何以分裂为目标的举动,最终都会被钉在耻辱柱上。 当然,这不仅是对赖清德个人的警告,更是对所有“台独”分子的强烈信号。如果继续走对抗、分裂的路,法律和历史都会给出清晰的答案。 对于两岸关系来说,和平发展才是主流,谁要带节奏搞分裂,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 所以说,这一轮大陆对赖清德“定性升级”,不仅是政治表态,更是战略宣示。未来台海的走向,绝不是少数“台独”分子几句口号就能决定的。 咱中国的底线从未动摇,决心只会越来越强。两岸关系最终要回到和平发展的正轨,这才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最大福祉。 参考资料:外交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就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必须明确反对“台独” 新华社 2025年10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