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奥委会主席巴赫这个老头子这次来中国的目的不纯,不就是想让中国再次申办奥运会吗?把注意打到大湾区上了,夏季奥运会已经成为了一个让很多国家嫌弃的赛事,因为要举办一次奥运会的花费那可是巨大的,要修建非常多的基础设施,还有投入非常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撑。 为什么奥运会越来越“没人愿意办”?因为说到底,奥运会成了一场超级烧钱的“大项目”,而且是那种明面上花一大笔,背后还藏着一堆隐性账单的“黑洞”。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最经典,原本预算1.2亿加元,结果实际花了9.8亿加元,超支720%,当地市民背债30年才还清。 伦敦2012年奥运会,官方说花了150亿美元,但英国国家审计署后续核算,全加起来实际开销至少250亿美元。 牛津大学2016年有个学术研究,统计1960年以后所有夏季奥运会,平均超支率高达156%。这还是只算场馆赛事,不包括地铁、道路、机场、酒店这些配套设施的钱。 东京奥运会也是个典型。2021年那届奥运会,官方账面是129亿美元,但日本媒体和学者估算实际总开支可能接近300亿美元。 安保、疫情防控、交通这些费用加起来,远超预期。更要命的是,这些钱不是国际奥委会出的,主要还是东道国政府和纳税人埋单。 东京奥运会后,日本社会对“奥运会到底值不值”这事,基本形成了共识,大多数人觉得不值,甚至有人称“奥运会拖垮了东京财政”。 往前推几年,奥运会申办还是一场国际国际盛事。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申办城市一大堆,谁都想露脸。可到了2024年,风向彻底变了。 德国汉堡本想申办2024年奥运会,结果2015年11月市民公投直接否了,理由很简单:烧不起这个钱。 罗马市议会也是直接给出了否决票。布达佩斯半路退出,只剩巴黎和洛杉矶,奥委会干脆把2024和2028年一起批了,生怕没人接盘。 到了2032年,奥委会索性改为“指定制”,直接点名布里斯班。其实说白了,没人愿意办,奥委会只能硬塞。 “奥运基建”这事,很多人以为全是城市红利,其实很容易变成财政难题。 雅典2004年奥运会的场馆,十几年后大多闲置废弃,维护成本年年都要花大钱。很多发达国家都遇到这个问题,发展中国家更是连门槛都摸不到。 比如印度孟买,原本想申办2032年奥运会,结果国际奥委会一考察,发现基础设施太差,连入围资格都没给。奥运会申办,门槛越来越高,最后都集中到少数几个有钱、能“兜底”的地方。 巴赫主席今年来中国这趟,怎么看都是“有备而来”。 他重点考察了大湾区,深圳、广州、香港这些地方,经济实力和基础设施能力放在全球都是头部水平。 国际奥委会算盘其实很清楚:希望中国大湾区用“区域协同”模式申办奥运会,场馆和配套设施可以分散到不同城市,减少单一城市压力,听上去是资源整合,实际上还是想让中国再当“救世主”。 不过,大湾区要真申办奥运会,问题也不少。 场馆重复建设的老问题还得解决。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咱中国的场馆建设能力没话说,但很多场馆赛后利用率并不高,维护成本不小。 大湾区如果再来一次“全新奥运”,难免又要修一批新场馆,这些未来能不能用得上,是个大问号。 再就是,跨城市协调、赛事运营的挑战很大,大湾区这么大范围,交通、安保、管理都要“无缝对接”,协调成本可想而知。 申办奥运会到底值不值?说白了,这得权衡“国际形象”跟“财政压力”。 咱中国有能力把奥运会办好,而且北京、广州、深圳、香港这些城市经济体量、交通网络、场馆配套在全球排得上号。 但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基建、产业等各方面早就有了“亮肌肉”的机会,没必要再用一届奥运会去“证明自己”。 尤其是奥运会这种模式,现在已经不是谁都抢着办的“香饽饽”了。 其实,国际奥委会这几年也开始意识到问题所在,鼓励主办城市“简化赛事、复用场馆、控制基建投入”。 但现实操作起来,难度很大。未来奥运会大概率会走向“联合申办”“多城市协同”这种新路子。 国际奥委会也得转变思路,从“谁愿意接盘谁上”变成“成本共担、风险共担”,建立更合理的分摊机制。 说到底,巴赫这次访华,背后其实是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未来的担忧。中国大湾区如果真要申办,也不能只是“接盘侠”,而要推动奥运会向低成本、可持续模式转型。 比如以“民生优先、遗产利用”为核心,避免重蹈蒙特利尔和东京的覆辙。 奥运会的未来,不能只靠找谁有钱,关键还是要回归体育本质,让更多人受益、更多国家愿意参与,这样这个百年赛事才能真正办下去。 所以,咱中国要不要再次出手,还真得冷静权衡。 全运会|巴赫:希望粤港澳大湾区举办更多国际赛事 2025-11-12 16:03·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