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日报文章:美国最具雄心的造船项目挑战升级“美国造船业再发动——但挑战更大了”最近,费城造船厂(Philly Shipyard)被韩国韩华集团收购,纳入美韩工业联盟中,计划投入约 50 亿美元,目标年造船量从每年1艘跃升至20艘,甚至在美国首次建造核动力潜艇。 然而困难显著、挑战升级,韩国国防部长安圭伯(Ahn Gyu-back)表示,就为韩国海军建造核动力潜艇而言,费城造船厂被认为在“技术能力、劳动力和设施方面存在重大短板”。他称在韩国本土建造是合理的选择。具体来看,造船生态几乎塌陷——美国目前仅占全球商船建造极小份额,造船厂产能、产业链均已萎缩。 关键技术掌握稀缺——例如核潜艇建造涉及高度保密核技术,韩华虽收购费城厂,但“从未建造核潜艇”,美国业界亦怀疑其能否胜任。 劳动力严重短缺——美国造船业技术和熟练工人大量流失,造船厂员工流失率高达20-22%,某些关键工种甚至超30%。 报道指出,随着韩华海洋完成收购,该公司的多年期学徒项目报名人数增长了两倍。如今每期仅25个名额,却吸引了数百人竞争。许多求职者拥有学士或硕士学位。这些岗位最终可转为按工会标准计酬的职位,起步年薪约为4.8万美元。还有法律与制度壁垒尚待突破——例如美国采用《琼斯法案》(Jones Act)限制货运船必须美国建造,并且造船投入、补贴机制长期弱化,使得重振难度加大。 对于美国自身而言,这不仅是一次产业复兴的机会,更是其“再工业化”、布局战略制造业与价值链重构的一个关键风向标。美国能否破局,值得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