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个墓地,为保住它高铁绕道多花2亿,这墓主人到底是谁? 答案揭晓后,却没人再觉得贵——那是朱元璋给父母和兄嫂修的凤阳明皇陵。 那时候他刚打下江山,国库空得能跑耗子,却硬是拨出巨资,在家乡修了一座规格仅次于自己将来陵寝的园子。 石像生一摆就是三十二对,神道、享殿、围墙、碑亭,哪样都不含糊,一个从乞丐干到皇帝的人,最放不下的还是那几口穷得早早入土的亲人,这份心,比黄金白银更重。 有人说,不就是几座老坟吗?拆了修路多痛快,可真要动土,你会发现这地方藏着太多只能在这里找到的线索。 明初的建筑形制、皇族丧葬礼制、朱元璋本人从草根到帝王的心理转变,全写在这片残破的砖石里。 别的明陵要么被盗掘一空,要么修得太晚太豪华,只有凤阳这块,带着最原始的“草创期”味道。 专家一对比才发现,这里某些做法甚至比南京孝陵还早,是研究明朝开国最珍贵的活样本。 这片陵区还默默记录了另一段国耻,1938年日军占领凤阳时,曾把明皇陵当马棚,石马石虎身上至今留着当年拴马的铁环磨痕,神道石板上还有炮弹崩出的坑。 那些伤痕没被刻意修复,反而成了最刺眼的见证——侵略者连死人都要羞辱,而我们今天却有能力让高铁为它让路。 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回击:当年你们糟蹋它,今天我们宁可多花钱也要护住它,历史没有忘记,我们更没有。 两个亿,换算成高铁长度其实就多绕几公里,换算成人均成本,连一杯奶茶钱都不到,却换来了一种国家态度:再急着往前跑,也不能把根踩断。 有人觉得这不划算,可真正划算的是什么?是让子孙后代还能站在那块残破的石像前,摸到六百多年前那个帝王刻在石头上的孝心,摸到八十多年前那段民族最痛的记忆,直线最短,但人活一辈子,不能只走直线。 你觉得呢? 信息来源:凤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