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俄罗斯谈妥了!   当地时间11月1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莫斯科会见俄

波览历史 2025-11-19 10:13:11

中国和俄罗斯谈妥了!   当地时间11月1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 双方就两国的合作进行了重点讨论交流并达成了广泛共识,这也为接下来中俄两国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别觉得中俄这次会晤只是常规外交互动,这背后敲定的一系列合作,早已跳出单纯的双边贸易范畴,正在悄悄重塑全球合作的底层逻辑。   没有高调的口号,没有意识形态的捆绑,李强总理与米舒斯京的会面,用实打实的项目和数据证明,大国合作原来可以有另一种打开方式。   俄罗斯财长西卢阿诺夫近期公开表示,中俄贸易本币结算比例已达到99.1%,几乎完全摆脱了美元和欧元的束缚。   这个数字不是凭空出现的,早在2015年双方就开始试点本币结算,2020年完成中国跨境支付系统与俄罗斯金融信息传输系统的对接,比西方全面制裁早了整整五年,这波“基础设施预埋”堪称未雨绸缪。   人民币在俄罗斯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更是从2023年的17%跃升至45%,成为仅次于黄金的第二大储备资产。   反观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降至57.4%,创30年新低,这对比足以说明,不是谁刻意要“去美元化”,而是越来越多国家选择用更安全的方式做交易。   聊完货币这盘大棋,再看物流通道的突破,才更懂中俄合作的战略纵深,北极东北航道2025年的通航窗口期已经延长至120天,比往年多了40天。   从宁波舟山港到汉堡港仅需18天,比苏伊士运河航线缩短12天,物流成本直接降低15%-20%。   这背后离不开2025年夏季俄罗斯向中国开放的季克西港,这个纬度71°的战略支点,让中国首次获得北极航道东段的实际控制权,也为“冰上丝绸之路”的常态化运行提供了关键支撑。   2025年上半年北极航线货运量已同比增长85%,预计全年将突破1500万吨,新能源设备、汽车零部件这些高时效需求的商品,正通过这条航道更快抵达欧洲市场。   更重要的是,双方不是只盯着航道本身,而是在推进“经济园区对接”,要让北极地区从单纯的“资源输出地”变成“产业集聚区”,带动当地就业和基础设施改善,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比单纯的航道控制更有长远价值。   能源合作早就不是“俄罗斯卖资源、中国买能源”的简单模式了,现在已经升级成深度绑定的产业链协同。   2024年俄罗斯对华油气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仅石油就占据中国进口总量的15%以上。   而即将落地的中俄哈天然气管道,年输气量可达45亿立方米,其中35亿立方米输往中国,10亿立方米供应哈萨克斯坦北部,一举解决三国的能源需求。   有意思的是,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俄油人民币结算量2024年增长230%,双方还建立了油价联动机制,当国际油价跌破60美元时,就能启动“价格保护协议”。   2025年10月的油价暴跌中,这套机制成功将布伦特原油价格稳定在78美元以上,这就是产业链协同的底气。   说实话,西方一直想把中俄合作抹黑成“反西方同盟”,但事实恰恰相反,双方的合作从来都是开放包容的。   中吉乌铁路项目历经20余年搁置,终于在2025年迎来实质性进展,这条铁路从中国喀什启程,穿越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与俄罗斯铁路网相连,能把中国至欧洲的货运时间缩短7-10天,物流成本降低30%。   这个项目不仅惠及中俄,更让中亚国家直接受益,吉尔吉斯斯坦每年能因此获得超过2亿美元收入,创造数以万计就业岗位。   反观北约计划在中亚五国增设军事基地的草案,至今没有实际落地动作,这种动辄搞军事威慑的做法,和中俄的基建合作比起来,高下立判。   中俄合作的核心智慧,在于不搞意识形态捆绑,只追求实实在在的利益共赢。   2025年金砖国家扩容后,中俄推动的“新开发银行2.0”开始运作,其特别提款权与黄金、稀土等战略资源挂钩,不是要打造封闭的小圈子,而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脱离西方体系的新选择。   就像北极航道作为国际运输走廊向全球开放,任何遵守规则的国家都能从中受益,这种包容性正是西方同盟体系缺失的。   网友们热议中俄合作会不会改变全球格局,其实答案就藏在细节里。   当本币结算让贸易更安全,当北极航线让物流更高效,当资源与技术的交换让双方都能发展,这样的合作模式自然会被更多国家认可。   西方的焦虑,本质上是对旧秩序被打破的不安,但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因为焦虑而停下。   信息:李强会见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 人民网 2025-11-18

0 阅读:37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