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高官放狠言!   联合国若承认巴勒斯坦建国,就立即逮捕巴总统。   以色列

波览历史 2025-11-19 11:13:11

以色列高官放狠言!   联合国若承认巴勒斯坦建国,就立即逮捕巴总统。   以色列极右翼政治人士、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11月17日公开喊话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称,“如果联合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就应逮捕阿巴斯,并对‘实际上就是恐怖分子’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高级官员实施‘定点清除’。”   这番充满暴力威胁的言论,不是私下抱怨也不是情绪失控,而是在联合国安理会关键投票前夕的公开表态,背后藏着的是以色列极右翼势力对巴勒斯坦建国议题的零容忍,以及对国际规则的公然挑衅。   1947年联合国第181号决议早就明确,要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耶路撒冷由联合国托管。   当时犹太方面接受了决议,1948年以色列顺利建国,而阿拉伯国家拒绝承认决议,巴勒斯坦国的建立就此搁置。   七十多年过去,巴勒斯坦人依然在为建国梦奔走,联合国多次重申支持“两国方案”,可以色列的态度却越来越强硬。   本-格维尔的言论看似疯狂,实则是这种强硬立场的极端体现,他甚至在几天前就提前“预热”,宣称“根本不存在巴勒斯坦人民”。   甚至把巴勒斯坦人污蔑为“从阿拉伯国家迁移过来的移民”,还支持他们“自愿迁离”世代居住的土地,这种说法已经被国际社会批评为暗含种族清洗的危险信号。   把视线从巴以战场移开,看看苏丹的局势就会明白,这种高层煽动性言论有多可怕。   苏丹自2023年4月爆发冲突以来,仇恨言论就成了加剧暴力的催化剂,政治领袖和武装势力通过公开言论贬低异己群体,将权力斗争扭曲为身份对立,最终导致数百万人流离失所,逾15万人丧生。   联合国早就明确,仇恨言论是任何通过言语、文字或行为,基于种族、国籍等身份特征进行攻击的传播行为,它看似不直接动手,却能为暴力行为披上“正当外衣”,让杀戮变得“合理化”。   本-格维尔作为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长,其言论的影响力远超普通政客,他将巴勒斯坦官员定性为“恐怖分子”,实则是在为针对巴勒斯坦的极端行动制造舆论基础。   这种操作和苏丹冲突中仇恨言论的蔓延路径如出一辙,都是通过撕裂族群认同来激化矛盾。   本-格维尔敢这么肆无忌惮,根源在于以色列当前的政治生态给了他“嚣张的资本”。   他所在的奥兹玛·耶胡迪特党是以色列极右翼的核心力量,而内塔尼亚胡政府要维持执政联盟,离不开这些极右翼政党的支持。   说白了,本-格维尔的极端言论,既是做给党内支持者看的“政治表演”,也是向内塔尼亚胡施压的手段,确保政府在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上不会有任何松动。   值得注意的是,从极右翼政党到所谓的温和反对派,以色列朝野在反对巴勒斯坦建国这一点上出奇地一致。   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作为实际掌控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关键人物,一直在推动吞并巴勒斯坦领土,用实际行动对冲国际社会的压力。   这和本-格维尔的言论形成了“一硬一软”的配合,本质上都是在阻挠巴勒斯坦建国的进程。   国际社会并非没有反应,欧盟在9月就宣布了针对以色列的制裁措施,部分中止了《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中的贸易相关条款,还把本-格维尔和斯莫特里赫列入了制裁名单。   但这种制裁更像是一种姿态性警告,并没有触及以色列的核心利益。   欧盟和以色列在科研、贸易等领域绑定极深,全面制裁意味着两败俱伤,所以布鲁塞尔选择了“精准打击”极端派官员,既想释放压力,又不想彻底撕破脸。   美国的态度则更显矛盾,一方面提出包含巴勒斯坦建国路径的加沙停火计划,另一方面又不愿公开批评以色列。   甚至有官员表示不再“全力”支持巴勒斯坦建国,这种模糊态度让以色列极右翼势力更加有恃无恐。   对于巴勒斯坦来说,本-格维尔的威胁不仅仅是针对领导人的人身安全,更是对整个民族自决权的公然践踏。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早就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还在约旦河西岸地区与以色列军队开展安全协调,可换来的却是对方连建国的权利都不愿承认。   而本-格维尔的言论更是雪上加霜,不仅让阿巴斯的执政压力陡增,也让更多巴勒斯坦人对和平谈判失去信心,这反而给哈马斯等抵抗组织提供了更多舆论支持,形成了“强硬对强硬”的恶性循环。   巴勒斯坦外交部已经发文谴责这种“系统性煽动”,敦促国际社会采取具体措施追究责任,但在以色列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压力下,这些诉求能否得到实质性回应,还是个未知数。   信息: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长煽动逮捕巴勒斯坦国总统阿巴斯,并“定点清除”巴勒斯坦高官 2025-11-18 07:46来源: @CCTV国际时讯

0 阅读:2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