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原沈阳军区司令邓华上将前往川西高原视察,路遇驻军第130师。师长董占林透过窗户,一眼认出了邓华上将,非要邀请邓华上将去部队做客。邓华上将一听,只是摇了摇头,回答:“我不去了,别给你添麻烦了。” 邓华出生于1910年,在湖南郴县长大,从小接受教育,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他参加湘南起义,进入红军队伍,从基层干起,当过连党代表。土地革命时期,他升到团政委、师政委,经历了多次反围剿。长征中,他跟随部队过雪山草地,到陕北后参加直罗镇战役和东征西征。抗日战争开始,他任八路军分区司令员和政委,在平西斋堂地区开辟根据地,组织武装,动员民众,多次击退日伪军进攻,巩固冀热察边区。解放战争时,他指挥部队从东北转战中原,组建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第19师,也就是后来的130师。他注重部队训练,检查装备,确保战斗力。在辽沈和平津战役中,这支部队立下功勋。抗美援朝中,他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1952年代理司令员,主持上甘岭战役,部署阵地防守,反击敌军。1955年获上将军衔,任沈阳军区司令员,负责东北防务。1960年,他调到四川省任副省长,主管农机工作。 董占林1923年生于河北房山,1938年参加八路军,从战士起步。抗日时期,他在晋察冀作战,当过团长。解放战争中,他指挥部队在东北野战军作战,执行突击任务。抗美援朝后,1957年任130师师长,带领部队驻守川西,进行高原训练。1955年他获上校军衔,1964年升大校,1988年获中将军衔。他在军中逐步升迁,任54军副军长、11军军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董占林作战经验丰富,注重部队管理,曾在中印自卫反击战中指挥瓦弄战役,歼灭印军11旅,获中央军委表扬。他的军旅生涯从基层到高层,体现了稳扎稳打的作风。 1961年7月,邓华到川西高原视察农机使用,途径阿坝甘孜地区。途中在红原县路口,遇到130师车辆。董占林认出邓华,下车敬礼,自报身份,说明130师前身是邓华创建的七纵19师。邓华回忆起解放战争时,两人曾在东北会议上见过,虽然董当时在八纵任团长,不是直属部下。董占林邀请邓华去师部看望官兵。邓华起初拒绝,强调自己已转地方干部,不再管军务,不想给董占林带来不便。董占林坚持,认为这是老兵回老部队,分享历史,能鼓舞士气。邓华同意,跟随前往师部。官兵列队欢迎,邓华作为老同志,向大家问好,强调部队条件改善,但要继承传统,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他叮嘱管理教育从严,确保部队像尖刀一样锋利。这次相遇,让邓华感受到部队的热情,也体现了董占林对老领导的尊重。 邓华在四川工作期间,走访170多个县市,深入了解农机需求。他亲自学习农机知识,阅读书籍,咨询技工,检查设备质量,确保机器耐用实惠。在成都宿舍,他开辟棉花实验田,亲手操作机器,拆解部件验证。他推动农机改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获得专家认可。他的妻子李玉芝,随他调到四川,任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支持他的工作。邓华保持军人作风,报告工作严谨,不搞模糊处理。他视察阿坝甘孜时,看到藏区人民生活艰苦,粮食短缺,感到责任重大,向省委提交详细报告,推动改进。 董占林在邀请邓华后,继续带好130师。1962年,部队参加对印自卫反击战,在瓦弄地区作战,采用穿插战术,分割敌军,歼灭1200余人。这次胜利,提升了部队威名,也体现了董占林的指挥能力。战后,他获晋升,任54军副军长,后调昆明军区11军军长,负责军部建设,组织训练,检查设施,确保后勤。他后来任兰州军区副参谋长、47军军长、副司令员。他的履历显示出在不同岗位的适应力和贡献。 邓华的军旅生涯从红军时代到抗美援朝,积累了丰富经验。他在东北组建部队时,注重基础训练,确保官兵熟练掌握战术。这为后来战役打下基础。在志愿军工作,他协调后勤,保障阵地供给,推动反击胜利。转地方后,他适应新角色,从军事转向农业,体现出服从安排的态度。他在四川推动农机普及,帮助农民提高产量,解决实际问题。这段经历,显示出他从统帅到内行的转变过程。 董占林从抗日起步,经历多场战斗,积累实战经验。他在解放战争执行团级任务,注重士兵教育,确保执行力。驻守川西时,他组织高原适应训练,准备边境防务。中印战中,他的部署确保部队协调,取得歼敌成果。这反映出他作为师长的责任感。后来在兰州军区,他参与区域防务规划,推动现代化建设。 1961年相遇,是两人军旅交集的延续。邓华创建的师,由董占林带领,继续发扬传统。这次邀请,体现了部下对老领导的认可,也让邓华重温部队生活。事件后,邓华继续农机工作,董占林专注军事任务。他们的路径虽分,但都为国家服务。 邓华1977年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参与研究。1980年获中央平反,同年7月3日因病去世,享年70岁。他的贡献被肯定,留下了军事遗产。董占林活到百岁,晚年健康,回顾一生,最敬佩邓华这样的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