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缺钱,欧盟急了,可问题是欧洲国家一个个都开始装穷。 就在 11 月中旬,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直接发了封 “公开信”,逼着所有 27 个成员国在 12 月峰会前拿出 1357 亿欧元援乌计划的解决方案。 她话说得很直接:要是再不决定,乌克兰财政就要掉下悬崖了。听起来很紧迫,但现实是,欧洲各国的算盘根本没在一个频道上。 有人怕赔钱,有人担心惹祸上身,还有人干脆不想再掺和这场战争。冯德莱恩这回是真的碰上了 “集体踢皮球”。 这份援乌计划之所以卡壳,其实不难理解。打仗打的是钱,撑乌克兰也要真金白银。冯德莱恩提了三种方案,想让成员国 “总得挑一个能接受的吧”,但没想到,全都打了水漂。 第一种方案最直接:各国自己出钱,按经济体量分摊。听着很公平,但欧洲经济现在都在过紧日子。 德国、意大利等国面临不小的财政压力,此前卡拉斯提出 400 亿欧元军援时,意大利曾明确反对,而德国对此次分摊方案未明确表态拒绝,不少国家都在精打细算,觉得这钱花出去未必能有预期回报,干脆就拖延观望,拖一天是一天。 第二种方案更像 “借钱养人”:欧盟统一发债,把钱借出来再给乌克兰。这套思路曾在疫情阶段用过,效果不错,可这回碰上了 “拦路虎”匈牙利。 总理欧尔班直接表态说不干,核心原因不仅是不想替别人买单,还包括担心俄方的报复性措施,以及这类援乌行为会加重欧洲经济负担。 需要说明的是,欧盟并非所有决策都需全体成员国同意,但涉及财政、主权相关的关键计划常需一致同意,一个国家明确反对,就会让整个计划推进受阻。 第三种方案看起来最 “聪明”:动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这笔钱本来是制裁时冻结的,现在想拿来 “二次利用”,变出一笔贷款给乌克兰。 但问题也不少,比利时是这笔资产的保管方,立场强硬,明确表示:不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不承担法律风险就别想动这笔钱。 他们担心,一旦操作不合法,俄罗斯反击,欧洲金融体系恐怕要跟着遭殃。 三套方案都卡住,冯德莱恩这下真急了。可她这点 “催债式” 的话,很多国家都听烦了。 更让冯德莱恩头疼的是,不只是方案难谈,连欧盟内部的 “感情基础” 也开始松动了。 像意大利这些之前在部分援乌计划中曾有反对立场的国家,对相关方案仍有顾虑;而法国其实是支持动用俄冻结资产的 “赔偿贷款” 机制的,并非犹豫态度。 各国的核心顾虑之一是,若动用俄资产的做法被国际法否定,欧盟可能要承担大额赔偿责任。 比利时更是态度坚决,其反对的核心逻辑是自身作为资产保管方面临的法律与金融风险,需欧盟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并非以 “二战时期都没这么干” 为由反驳。 他们的意思很清楚:这是破坏现有规则的操作,搞不好会砸了欧元自己的招牌。 欧盟不团结,外头也不好过,乌克兰这边是真的等钱过日子;国际货币组织的评估显示,2026 到 2027 年,基辅政府光财政缺口就有 1357 亿欧元。 这可不是小数目,尤其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对援乌政策有转折性调整,导致欧盟援乌负担加重的情况下,欧盟成了乌克兰的 “最后提款机”。 可欧洲人自己也心里有数:这战争拖得越久,自己兜里的钱就越紧。从最开始的 “义无反顾”,到现在的 “步步为营”,援乌这事儿已经从道义变成了负担。 德国、法国国内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大,民众开始质疑:凭什么要我们掏钱?自己国家很多问题还没解决,为什么要养乌克兰?这种声音一多,政府就更难拍板。 欧盟还得面对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动用俄罗斯资产这事儿风险实在太高。欧洲央行已经公开提醒过,不能为了短期目标破坏国际金融秩序。 毕竟欧元是全球货币,一旦动摇了国际信心,后果不是几百亿能换回来的。 俄罗斯方面也很直接,已经多次对欧盟发出警告:如果敢动那笔钱,就别怪我们反制。到时候欧盟在俄罗斯的资产、企业,甚至一些国际合作项目,可能都会受到牵连。 眼下,距离 12 月峰会只剩不到一个月时间,冯德莱恩的催促声越来越急,可 27 国的回应却越来越冷。 很多国家开始默契地 “拖字诀”,谁都不想第一个跳出来 “带头交钱”。有人甚至希望这事能拖过峰会,反正拖一拖也不会立刻出事。 你怎么看?欧盟这次能统一立场,拿出真金白银撑到底吗?还是说,这场 “千亿援乌计划”,最终只能停在纸面上?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