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说:真正阳虚的人,并不多!
浩瀚聊健康
2025-11-20 02:00:25
[草莓R][草莓R]很多人觉得自己手脚冰凉、怕冷,便认定是阳虚,于是喝生姜水,或是服用杜仲、菟丝子、肉桂这类温阳药材。可喝了许久,下寒好没好不一定,反而添了新麻烦——要么上火明显,喉咙干痛、脸上冒痘;要么湿热加重,舌苔厚腻、身体沉重;还有人变成了阴虚内热,手心发热、夜里盗汗。这背后,或许是我们对“阳虚”的理解,从一开始就有偏差。
[桃子R][桃子R]很多人将怕冷、手脚凉直接等同于阳虚,觉得必须用温阳药“补火”才行。但中医里,“寒”的成因远不止这一种。清代名医陈士铎在《辨证录》中就指出,不少人的虚寒,并非阳气本身匮乏,而是肾精不足、气血循环不畅,导致阳气“无法输布”到身体末端。这就像烧火取暖时,炉子里的火(阳气)未必不够,循环阳气的燃料不够,再怎么烧都是无根之火,蹭蹭往上窜(上焦虚热),所以燃料(神精)就显得至关重要!
[辣椒R][辣椒R]陈士铎的“引火汤”正是破解这个问题的典范。这方子不用附子、肉桂这类“旺火”药材,而是以熟地、巴戟天等为主,像“小火慢煨”般温养肾精。他认为,温阳无需急功近利,关键在“小火生气”——用温和的药物补养肾精,再配合补气养血的药材疏通循环,让阳气自然抵达四肢,身体便会逐渐回暖。
[樱花R][樱花R]真正有效的调理,该是“小火慢炖”:用少量温阳药激发阳气活性,同时补肾精、养血,让气血如活水般循环。气血通了,肾精足了,身体自身就能产生持续的热量,这才是“内生温暖”,远比外源性补阳更稳固。
[葡萄R][葡萄R]当然还有因为气血瘀滞导致的阳气不足,但是如果人已经到了气血不足或者虚劳的地步,也不能直接化淤伤身体,只能以补为主,以通为辅,让身体先有足够的能量坚持下去,再去慢慢疏通,细水长流,阳气也就上来了!
[樱花R][樱花R]说到底,身体的温暖,靠的不是猛药强攻,而是“细水长流”的养护。与其执着于生姜水和温阳药,不如先看看自己是否肾精亏虚、气血不畅。小火煨养,疏通循环,让身体自己生热,才是告别虚寒的根本之道。
0
阅读: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