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国际博弈全靠暗招?其实,真正高明的对局,是把每一步都摆在桌面上,任你看得清清楚楚,却依然无法破解。 最近几年,中国围绕安全、太空、文化、舆论和民间动员,接连打出五步阳谋。这些战略动作不藏着、不拐弯,反而用一种 “越公开越高明” 的方式,实实在在地撼动了全球格局。 这五步棋,布局的速度不算快,但步步都算得精。 先从核武器说起。2025 年,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在第六届建立中东无核武器及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国际会议上明确提出主张:以色列应尽快以无核武器国家身份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个别大国应摒弃防扩散领域双重标准,为建立中东无核武器区创造有利条件。 这一主张立足国际防扩散体系,把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诉求清晰呈现。 中国这一步,没强迫谁做决定,也没用刺激性的语言,就是把规则推到台面上,让全世界自己判断。 这招厉害在哪? 厉害在推动国际社会聚焦核不扩散的核心议题,这是一次对全球安全逻辑的重新梳理,中国这一步,不急但稳。 第二招是从太空下手,中国航天带回的月球样品,科学界都知道分量不小。 但更有意思的是样品怎么分,2025 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 6 个国家的 7 家机构的申请,其中包括美国布朗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等美国高校,这些美国科学家通过非政府资助渠道获得月壤用于研究。 这份名单的确定,严格遵循《月球样品管理办法》,基于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考量合作基础、科研价值等因素。 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共享的态度,只是美国《沃尔夫修正案》限制了其官方机构的合作参与。 这招的意义,不只是让中国在太空探索上多了话语权,更是在告诉世界:资源合作可以有规范可循,而这个规范是基于公平开放的国际协作精神。 在传统科技体系里,西方主导了太久,中国用一次月壤分享,践行了全球航天科研合作的理念,方式温和,效果却不小。 接着来看第三步棋,落在文化阵地,很多人可能觉得文化和战略不搭边,但实际上,文化治理背后藏着的是软实力的分配权。 中国故宫的管理改革就是个标志,自 2013 年起,故宫全面实行开放区内禁止机动车驶入的规定,即便是外国元首也需在宫外下车步行,仅对特殊情况采取电瓶车换乘的折中方案,后续又进一步优化交通管理措施,同时持续推进全面向公众开放。 这些看似小事,实则在传递一个信号:文化资源不再是少数人才能接触的象征,而是全民共享的底气。 文化这块看起来温和,但它影响的是人心,故宫的做法是一种制度自信的体现,通过这些细节,中国在文化上逐步构建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形象,把 “自信” 两个字变成了实打实的制度安排。 第四步棋落在了海上,2025 年,相关单位执行任务时,一架试验用固定翼无人机因故迫降于海南琼海附近海域。 为避免国家财产遭受损失,当地农业农村局发布公告,呼吁渔民在捕捞作业之余参与搜寻,并承诺给予成功打捞归还者 10 万元奖励。 看起来是渔民的日常协助,实则是多方协作维护国家财产的柔性方式,中国没有出动军舰,也没有高调回应,而是通过动员民间力量参与,让公众成为国家财产保护的一份子。 这种做法不涉及对抗,但效果明显:既扩大了搜寻范围,也体现了全民守护国家利益的共识。 这种民间动员是一种有组织、有节奏的协作方式。 最后一招,要说是最引人关注的,可能很多人会想到那个民用无人飞艇事件。2023 年,一艘中国民用气象飞艇因西风带影响及自身控制能力有限,严重偏离预定航线,意外进入美国领空。 面对这种被过度解读的局面,中国没有激烈反应,但始终坚定立场:多次明确告知美方飞艇的民用性质和意外误入的不可抗力属性,要求美方以冷静专业方式妥善处理,同时对美方执意动用武力击落的过度反应表示强烈不满和抗议。 这种应对方式,不仅没被带节奏,反而让国际社会看清了事件的本质。 这件事看似偶发,其实也体现了中国在舆论引导上的成熟。没有急着辩解,也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用一种有理有据的态度,把舆论的焦点逐渐引回事实本身。 这种处理方式,在全球信息瞬息万变的背景下,反而更容易赢得理解和共鸣。 中国的这套阳谋策略,没有遮遮掩掩,也没搞突袭,而是用公开、稳健、可持续的方式,走出一条独特的外交路径。 现在的国际局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是一盘复杂的棋局。谁能掌握规则的主动权,谁就有机会引导下一步方向。 你怎么看中国这几步阳谋?哪一步你觉得最有分量?国际局势越来越复杂,但谁掌握主动,谁就能主导未来,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