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城市报》评论说,面对中国,“德国几乎无牌可打”,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克林拜尔

裂谷长河娱乐 2025-11-20 21:46:20

《科隆城市报》评论说,面对中国,“德国几乎无牌可打”,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克林拜尔的中国之行,就显示了德国的“无力感”。评论认为,在对华依赖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德国在与中国的较量中“近乎毫无筹码”,此前外交部长瓦德富尔不得不推迟访华,就是因为他在台湾问题上的表现而“遭到北京的冷遇”,克林拜尔现在就谨慎多了。 最近德国媒体上这篇评论挺有意思的,直接点出了柏林在对华关系里的尴尬位置。科隆城市报的文章分析得比较直白,说德国现在经济上对中国依赖太重了,导致在一些关键议题上基本没啥谈判空间。克林拜尔作为副总理兼财政部长,这次去中国访问,本来是想谈谈贸易和金融合作的事,结果从媒体报道看,整个过程德国那边表现得挺被动的。评论里提到,在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上,双方聊了宏观经济形势、多边合作啥的,还签了27项共识,但德国这边其实没拿到多少实质让步。克林拜尔在会前就说过,世界上很多问题得和中国合作才能解决,这话听起来挺务实的,但也暴露了德国的现实困境。毕竟,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25年前八个月的双边贸易额已经超过了对美国的,德国对华贸易逆差达到了87亿欧元,企业对华投资也增加了13亿欧元,达到57亿欧元。这么大的依赖度,让德国在谈条件时手头确实没多少牌。 回想克林拜尔这次行程,他是2025年11月16日从柏林出发,17日到北京,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共同主持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陪同的还有德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管理人员,比如德意志银行和安联保险的代表。对话结束后,双方发布了联合声明,同意加强商业联系,缓和贸易分歧,还商定了在先进制造和绿色能源领域的合作。克林拜尔在媒体采访中强调了对话的重要性,说要寻求公平可靠的框架条件。但评论指出,中国对德出口是德国对华出口的两倍多,中国手里握着一系列施压工具,比如稀土供应啥的,而德国基本没啥反制手段。克林拜尔提到德国对稀土供应的担忧,中方注意到了,但实际情况是中国看到了德国的焦虑,却没给出太多承诺。德国媒体还说,克林拜尔最多只能说说德国会密切关注台海局势,但真要出事,德国啥都干不了。这话挺现实的,因为德国海军在印太地区的存在感有限,更多是靠欧盟框架来表态。 再看之前的外交部长瓦德富尔那事儿,就更能看出德国的被动。瓦德富尔是基民盟的人,2025年5月接任外长后,本来计划10月26日访华,这是他上任后的首次对华访问。结果在启程前两天,突然宣布推迟。德国外交部发言人说原因是没能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还表示遗憾。但媒体分析,这跟瓦德富尔在台湾问题上的表态有直接关系。他之前在议会辩论中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这话导致中方对他的访问不热情。德国《世界报》报道说,这事儿引发了基民盟和社民党内部的争论,社民党批评瓦德富尔推迟访华发出了不良信号,影响了中德关系。路透社也提到,中方强调平等和尊重,暗示瓦德富尔的言论触碰了底线。相比之下,克林拜尔这次就低调多了,没纠缠敏感话题,重点放在经济合作上。这也反映了德国政府内部的现实主义转向,新政府上台后,面对经济压力,得优先稳住贸易关系。 德国对中国依赖的加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数据看,2024年德国对华出口占总出口的6.2%,进口占11.4%,特别是在汽车、机械和化工领域,中国市场对德国企业至关重要。大众、宝马、西门子这些公司在华投资巨大,供应链也离不开中国。欧盟内部,德国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但这也让德国在欧盟对华政策中左右为难。一方面想推动“去风险化”,减少依赖;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中国市场。克林拜尔的访问就是这种矛盾的体现,他带去的代表团包括金融界大佬,目的是稳固投资环境,但结果更多是中方主导的共识。评论里说,德国在与中国的较量中近乎毫无筹码,这话不是空谈。举例来说,在稀土问题上,中国控制全球90%的供应,德国电动车产业离不开这些材料,克林拜尔表达担忧,但中方只是说注意到了,没具体行动。 瓦德富尔推迟访华的事,还牵扯到更广的国际背景。2025年台海局势相对稳定,但美国和欧盟都在关注。中国外交部回应说,希望德国支持和平统一,支持一个中国原则。瓦德富尔作为外长,他的表态被视为德国官方立场,这直接影响了访问安排。德国社民党内部有人批评,这事儿是外交上的超级灾难,影响了双边信任。相比2023年贝尔博克访华时直接警告台海“恐怖场景”,瓦德富尔这次更温和,但还是踩了线。贝尔博克那次访华后,说中国之行部分内容“令人震惊”,但也强调中国能帮结束乌克兰战争。这反映了德国对华政策的双轨:经济上合作,地缘上警惕。但在实际操作中,经济依赖让地缘表态没多少分量。

0 阅读:25
裂谷长河娱乐

裂谷长河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