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取代隋朝,是偶然还是必然? 咱们先把话撂在这儿,唐朝能取代隋朝,绝对不是啥

云景史实记 2025-11-20 22:08:10

唐朝取代隋朝,是偶然还是必然? 咱们先把话撂在这儿,唐朝能取代隋朝,绝对不是啥运气好撞上了,而是隋朝自己一步步把江山作没了,老百姓实在熬不下去,最后被顺应民心的李家父子接了班,这是板上钉钉的必然事儿。 可能有人会说,隋朝刚建立的时候多厉害啊,隋文帝杨坚那会儿多风光,统一了分裂几百年的天下,还开创了 “开皇之治”,仓库里的粮食堆得都快溢出来了,怎么才几十年就没了? 这就得说说隋文帝的儿子隋炀帝杨广了 —— 这人登基后,就没干过几件让老百姓喘口气的事,完全是把老爹攒下的家底往死里造。 先说修大运河这事儿,现在咱们看大运河是宝贝,能通航能灌溉,可在当时,这就是压在老百姓身上的一座大山。 隋炀帝为了修通济渠、邗沟这些河段,每年都要征调几百万民工,你想想,那时候全国总人口也就四千多万,一下子抽走这么多人,家里的地谁来种?老婆孩子谁来养? 再说说打高句丽,这事儿更是把隋朝往火坑里推。隋炀帝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高句丽不服软,他就非要把人家打服。 第一次打高句丽是大业八年,他一下子征调了 113 万士兵,还不算运粮的民夫 —— 运粮的民夫比士兵还多,差不多有两百万。这些人从全国各地往辽东赶,路上吃的喝的都得自己想办法,好多人还没到战场,要么累死了,要么饿死了,要么病死了。 到了战场,隋朝军队也没占到啥便宜,高句丽人守着城池不出来,隋朝军队打了好几个月,粮食也吃完了,最后只能撤兵。这一趟下来,113 万士兵活着回来的也就二十多万,民夫死的就更多了,光路上的尸体都能排成队。 可隋炀帝根本不吸取教训,第二年、第三年又接着打高句丽,每次都要折腾几百万人。这时候老百姓家里早就空了,地没人种,粮库里的粮食都被官府征去当军粮了。 老百姓只能啃树皮、吃观音土,好多地方都出现了人吃人的惨事儿。你说这日子谁还能过下去?不是被逼到绝路,谁愿意提着脑袋造反啊? 最早起来造反的是山东的王薄,他写了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就是劝老百姓别去辽东送死,跟着他造反还有条活路,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几万人。 后来各地的人造反就跟捅了马蜂窝似的,瓦岗军、窦建德、杜伏威,一支接一支的起义军起来,把隋朝的州县占了一个又一个。 瓦岗军最鼎盛的时候,光士兵就有几十万,还占领了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开仓放粮给老百姓,老百姓都拿着瓢拿着碗去领粮,都说瓦岗军是救星。 这时候隋朝的军队早就没心思打仗了,士兵们也都是老百姓出身,看着家里人受苦,谁还愿意替隋炀帝卖命?好多隋朝的将领要么投降起义军,要么自己占地盘当老大,隋朝的统治早就成了空架子。 这时候李渊父子在太原登场了,李渊本来是隋朝的太原留守,手里有兵权,可他早就看出隋朝要完了。 隋炀帝第三次打高句丽的时候,李渊就开始偷偷招兵买马,还把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叫回来帮忙 —— 李世民那时候才二十出头,可特别有本事,能打仗还会拉拢人,好多隋朝的将领和江湖上的好汉都愿意跟着他。 李渊父子起兵的时候,根本没遇到啥大阻力,因为老百姓都盼着有人能推翻隋炀帝,给他们一条活路。他们从太原出发,一路上好多地方的官员都是开门投降,还有老百姓送水送粮支持他们。 等他们打到长安的时候,长安的官员和百姓直接开城门迎接,李渊进了长安后,没像隋炀帝那样抢东西杀人,反而下令安抚百姓,还把隋朝皇宫里的粮食拿出来分给穷人,老百姓都拍手叫好。 后来李渊虽然还是立了隋炀帝的孙子当傀儡皇帝,可大家都知道,天下早晚是李家的了。 再后来,隋炀帝在江都被自己的部下杀了,隋朝彻底没了主心骨,李渊这才顺理成章地称帝,建立了唐朝。 之后李世民又带着军队,用了几年时间,把瓦岗军、窦建德这些起义军和其他割据势力都平定了,天下才算真正统一。 你说这事儿能是偶然吗?要是隋炀帝不这么折腾,不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能有那么多人造反吗?要是隋朝的统治还稳固,李渊父子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不敢随便起兵啊。 其实就算没有李渊父子,也会有张三、李四起来取代隋朝,因为隋朝已经烂到根儿了,民心早就丢光了 —— 老百姓跟着你过不上好日子,还得天天死人,谁还会认你这个朝廷? 再看看唐朝建立后,李渊和李世民是怎么做的?他们减轻赋税,让老百姓回家种地,还赦免了以前造反的人,就连隋朝的官员只要愿意好好干活,也照样用。 李世民当了皇帝后,更是天天想着老百姓的难处,还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怕自己像隋炀帝那样失去民心。 所以唐朝刚建立没几年,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起来了,仓库里的粮食又满了,人口也慢慢多了,这才有了后来的 “贞观之治”。 要是有人说这是偶然,那真是没看到当时老百姓的苦,没看到隋朝有多不得人心 —— 天下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隋朝逆着民心走,早晚得亡;唐朝顺着民心来,早晚得兴,这还有啥好怀疑的?

0 阅读:34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