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在例行记者会上仍然坚持表示,截至目前,日本尚

天天纪闻 2025-11-21 19:17:44

11月19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在例行记者会上仍然坚持表示,截至目前,日本尚未正式收到中方关于全面停止进口日本水产品的官方通知。   这场景比直接下禁令更耐人寻味。日方派了好几拨人来搞 “技术性磋商”,想问问到底卡在哪了,可中方就俩字:冷淡。不是故意刁难,实在是日方自己没做到位。   早在 2024 年 9 月,中日明明签过共识,日方承诺给够输华水产品的安全检测材料,还同意中方独立取样监测,可直到现在这些材料影都没见着。说白了,你连证明自己东西安全的 paperwork 都交不上,还指望人家痛快放行?   更打脸的是,就算现在立马放行,日本水产品在中国市场也未必有活路。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早把话挑明了: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台湾问题上乱说话,中国老百姓早就气不打一处来,就算东西进来了,谁愿意买?   要知道中国以前可是日本水产品最大的买家,占了他们出口份额的两成还多,2023 到 2024 年光是对华出口损失就超过 500 亿日元,折合人民币 25 亿往上。   现在沿海的日本渔民哭都没地方哭,加工场的冷库堆得满满当当,扇贝、金枪鱼这些高端货全砸手里了。   木原稔之所以咬死 “没收到通知”,无非是想撑场面。毕竟真承认 “被暂停进口”,等于坐实了日本在对华贸易里的被动。   可现实藏不住:除了海参,最近还有好几批日本水产品卡在港口,海关按规定要逐批检测放射性物质,日方又给不出合规证明,这不就是事实上的 “暂停进口” 吗?   这种 “不拒绝、不放行” 的操作,比一纸禁令更有杀伤力 —— 既符合中国的食品安全法规,又让日方抓不到 “贸易保护” 的把柄,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比水产品更让日本坐立难安的,是另一张 “王牌” 的阴影 —— 稀土。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现代工业的 “维生素”,钕能造电动车电机,镝能做精密武器的耐高温部件,日本高端制造业离了它根本玩不转。   而中国手里握着绝对话语权:2024 年全球 63% 的稀土是咱们挖的,出口量占了 85% 还多,加工产能占了全球 90%,提炼技术比别人强得多,能把稀土纯度提得特别高,别人想学都学不会。   日本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已经到了 “断供即瘫痪” 的地步。2023 年他们 58% 的稀土都从中国买,本土没什么像样的矿山,库存最多撑半年。   丰田汽车就是个典型例子,一辆混合动力车要用到 4 公斤稀土,之前中国对美稀土管制时,日本顺带被波及,从中国进口的镓一下子少了 85%,价格涨了 3 倍,丰田的库存只够维持 3 个月,生产线被迫换备用方案,结果车子性能降了 15%,成本涨了 25%。   为了摆脱依赖,日本这些年没少折腾。去年砸了 9.3 亿人民币去投资澳大利亚的稀土矿,想从那进口镝和铽,可矿石挖出来还得运到马来西亚加工,最后算下来成本比直接从中国买还高。   他们还搞 “城市矿山” 计划,回收旧电子产品提炼稀土,结果收了 10 万台设备才弄出 200 公斤,也就够一个月的用量。更搞笑的是,就算和美国、澳大利亚搞了稀土联盟,矿石最后还得运到中国精炼,绕来绕去还是没逃出咱们的产业链掌控。   其实日本心里比谁都清楚,中国要是真想在稀土上动手,根本不用发 “正式通知”。2010 年钓鱼岛那回,咱们只是短期收紧了稀土出口,日本那边价格就飙了 10 倍,产业链差点停摆,最后还不是乖乖让步。   现在中方没动稀土,只是在水产品上按规矩办事,已经是留了余地。可日本有些人还在揣着明白装糊涂,一边求着磋商水产品通关,一边在敏感问题上挑衅,这种 “又要又要” 的心态,只会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说到底,这事儿的根子不在 “通知” 有没有发,而在日本有没有真的把中国的安全关切当回事。核污染水排海不透明,承诺的检测材料不给,还在台湾问题上踩红线,哪一样都触了中国的底线。   水产品卡关只是个开始,要是继续执迷不悟,稀土这张 “王炸” 什么时候打出来,可就由不得他们了。毕竟在实力差距面前,嘴硬撑不了场面,务实才是唯一的出路。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