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年,黄河泛滥成灾,元朝强征15万民工治河。在安徽颍州的工地上,河工们挖出了一个独眼石人,背后刻着“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这个精心设计的策划出自白莲教领袖韩山童和刘福通之手,他们散布的谶语早已在民间流传多年。石人出土,人心浮动,积压近百年的反抗怒火瞬间被点燃。 起义的火焰迅速蔓延。尽管韩山童很快被元军捕杀,但刘福通突围成功,带领头裹红巾的起义军攻占颍州。他们被称为“红巾军”,因信奉弥勒佛、烧香聚众,也被叫作“香军”。起义群众提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口号,明确要推翻元朝统治。 红巾军并非铁板一块,很快形成了多个派系。刘福通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在亳州建立“大宋”政权,史称北方红巾军。 与此同时,徐寿辉和彭莹玉在湖北蕲州起义,建立了“天完”政权——这个独特的国号是在“大元”二字上面加上偏旁,寓意要压过元朝一头。此外还有活跃在南阳的王权“北琐红军”和荆襄的孟海马“南琐红军”,以及濠州的郭子兴部。 红巾军能够迅速崛起,根源在于元朝后期的统治极其腐败。蒙古贵族疯狂圈占土地,普通农民辛苦劳作一年,打下的粮食一大半都要交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连养头牛都要交税。 民族歧视政策更是雪上加霜,汉人被打压在最底层。天灾不断,黄河决口,饥民遍地,而元朝官吏还克扣治河款项,彻底切断了百姓的生路。 1357年,北方红巾军达到鼎盛时期。刘福通分兵三路北伐:东路由毛贵率领,直逼元大都;中路由关先生率领,攻陷元上都,烧毁了蒙古皇宫;西路由白不信等率领,转战陕甘。 同时,刘福通本人攻克汴梁,将其定为宋政权都城。红巾军势力“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达到了极盛。 南方红巾军同样风起云涌。在湖北沔阳,两个渔家子弟陈友谅和张定边加入了徐寿辉的部队。陈友谅早年读过书,头脑灵活,很快从普通士兵晋升为元帅。 他与卖草鞋出身的张定边结为兄弟,两人在南方红巾军中逐渐崭露头角。随着势力膨胀,陈友谅先后杀了老上级倪文俊和徐寿辉,自立为帝,建立“汉”政权。 在众多起义领袖中,朱元璋最初只是濠州红巾军郭子兴部下的一名小兵。他出身贫苦,做过和尚,家乡遭灾时家人几乎死绝。 加入红巾军后,朱元璋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和谋略。他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稳固根据地,不急于称王称帝。 朱元璋的成功关键在于重视军纪和人才。早期起义军纪律涣散,劫掠百姓成风。在刘伯温等谋士建议下,朱元璋严厉整顿军纪,公斩二十二名犯事军官,彻底改变了军队作风。 他发展出一套对抗蒙古骑兵的战术,将大炮架在战车上,形成原始坦克般的战斗力。为保障火药供应,他甚至派人远渡琉球进口硫磺。 当北方红巾军与元军主力血战时,朱元璋在南方稳步扩张。他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统一江南。 1363年,北方红巾军在安丰之役中败给张士诚,刘福通遇难,韩林儿投奔朱元璋。曾经声势浩大的红巾军主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元朝内部的自相残杀加速了自身灭亡。当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时,元朝不是趁机南下,而是内部先打起来。 宰相脱脱率领百万大军围困张士诚,即将获胜时,元顺帝却因猜忌解除了他的兵权。后来,元朝只能依靠王保保、李思齐等地方武装支撑场面,这些武装又互相攻击,内耗不断。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随后派徐达、常遇春北伐,攻占大都,将元朝逐回草原。曾经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最终被一群头裹红巾的农民画上了句号。 红巾军起义虽多数失败,但从根本上动摇了元朝统治,为明朝建立铺平了道路。朱元璋从红巾军小兵到开国皇帝的传奇经历,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草根逆袭的经典篇章。

